《山西农民报》走过了75年的光辉岁月,我和她结识也快40年了,回望过往,感慨万千,想对老朋友说些心里话。
农村工作的战友。2012年我到乡镇工作后,一度迷茫,不仅仅是因为岗位、环境变化了,更主要的是工作对象、内容、方法的不一样。除了包联片区工作外,我先后干过乡镇人民武装、基层党建、司法调解、交通、危房改造、水利、畜牧、文旅等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为此我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寂寞无助的晚上,是《山西农民报》登载的典型给予我工作中的经验,榜样给予我力量,故事给予我启发。使我从一个乡镇工作的新兵逐步成长起来,终身受益。
学习思考的挚友。在科技化、高效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大背景下,“三农”工作从哪里突破?乡村振兴工作如何推进?我反复在实践中与农民交谈,与村干部交谈,向报纸学习,谋划着以发展一县一业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反映长治市11个县(区) 一县一业的诗歌《夸夸长治土特产》刊发在2023年8月4日的《山西农民报》上。
乡土文化的伴友。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我的家乡是千年古县、神话之乡,这里村村有故事、庄庄藏文化。通过乡村调研走访,我撰写了许多乡村文化题材的文章,其中《小北京八景的传说》发表在2020年11月17日的《山西农民报》上。此外,围绕长子群众三大手艺(理发、炒饼、猪头肉)之一的理发技艺,撰写出《长子理发文化漫谈》,发表在2022年6月24日的《山西农民报》上。
记忆乡愁的密友。记忆乡愁是我喜欢《山西农民报》的主要原因,“乡土文化”“时光印记”等版面的文章,对过往的一些文化记忆、乡村历史文化等进行回顾和挖掘,呈现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内容,帮助读者了解乡村文脉。我的家乡是潞麻之乡,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曾经风靡一时,但我们这代人并未因时代发展而消减对潞麻的情感。为此我整理了《长子麻商》一文,并于2022年8月12日发表在《山西农民报》上,大家从字里行间穿越到了那个火热的过去。
文学创作的益友。我本科学的是新闻学专业,平时就喜欢舞文弄墨,结识《山西农民报》以后,我更是热心于乡土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浩润公司赋》《灵湫庙的历史与传说》《西燕王国与丘山落照》等,既为推介家乡做些贡献,也为发展文旅事业鼓与呼。特别是看到“黑神话·悟空”带火了我家乡的崇庆寺后,使我更坚定了创作的信心,正在酝酿创作《千年古刹崇庆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75载光阴是一首记录着丰收的诗歌,也是一首催人奋进的赞歌。我将在《山西农民报》的温情陪伴下,用自己的热情、心血继续歌颂伟大时代。
长子县政协社法和外事委主任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