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特别报道

农民报人的住村情怀

  我在《山西农民报》看到过这样一张网,以9年为经,以240天作纬;以山西为面,以59个县101个村为点;以80000公里为线,从晋南芮城到塞北天镇,从东山和顺到吕梁柳林,纵贯,横跨,交织,密布;以17位采编人员凝眸的焦距,以160余篇40多万字感人的笔触,洋洋洒洒,绘就而成。什么叫住村?一步一个脚印密密匝匝丈量。什么叫情怀,住农家,吃农家,俯下身,沉下心。
  住村去!
  扶贫攻坚擂响战鼓,“住村”犹如一声号令,农民报人不怕吃苦,不怕受累,60多年扎根基层是传统。但是这次走基层,是要发现那些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着什么?是要了解那些贫困村里的贫困户在想什么?又真真切切得到了什么?以采访为专职的采编人员,是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采访?还是要走进农村,住到农家,扎扎实实调研?要接地气,还是要名气?要身在基层,还是身心俱到?
  17名采编人员,17种迎接挑战的人之常态:采访就采访,干嘛非要住村,难道不住村就写不出好文章?大城市长大的年轻人,能吃得了翻山越岭尘沙扑面的苦?那土窑洞会不会冷,老土炕会不会硬?农家饭会不会寡?村里是不是蚊子叮,虫子咬,卫生差,黑灯瞎火上厕所不方便?
  不是城市人的矫情,却是贫困县里的真实。此一番征程,北上雁门关外的山庄窝铺,南下黄河岸边的低房矮屋,东至太行脚下的农家院落,西抵吕梁深处的百姓人家。春风寒面吹过,烈日炎炎晒过,大雨滂沱淋过,白雪皑皑冻过。
  岢岚县坪后沟村,羊粪堆积无处下脚;右玉县卫镇南元,七月份的热炕烤得无法睡觉;古交市刘庄村,三月天的凌晨两点竟被冻醒;临县大禹疙麻岭,大雨滂沱,洪水翻滚。
  永和阁底村的凌晨五点,天空繁星满天,田野黢黑一片。和农民一起载着香菇赶往三十公里外的县城。早市菜场,一声声吆喝,一袋袋分装。农民说,你们有谁见过,帮农民卖香菇的记者?我见过。
  阳高大泉山的农家炕头,一盘农家老土炕,身旁睡着74岁的苦命老人。老人和她拉家常,她陪老人掉眼泪。老人说,你们有谁见过住咱的土炕,和咱说交心的话,就像自家的姑娘的记者?我见过。
  沁县王家峪的崎岖道路,一百余公里艰难跋涉,七个多小时风雨兼程,一碗面条充饥,马不停蹄夜访。农民说,你们有谁见过这样实诚又实在的记者,俺村从没来过,俺们也从来没见过。但这次,我见过。
  云州坊城新村采访现场,村第一书记整个过程冷眼旁观,一言不发,直到晚上记者住进村委会。第二天一大早,村支书已在门口等着,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见过不少蜻蜓点水的记者,没想到你们能住下来和农民一起体验生活,你们才是真记者。
  真记者!一句朴实却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云州于家寨那篇晚上加班到十一点连夜赶写的报道值了,左权连壁村那份顾不得吃饭一口气采访6位村民连夜笔耕的文稿值了,平顺神龙湾壁挂公路惊心动魄的行车值了,从采访初极不情愿到9年住村的坚持笃定值了。
  住村去!
  活生生的山西乡土、乡土山西。每一个文字,都沾着晨起的露珠,新鲜而鲜活。每一篇报道,冒着腾腾的热气,真实而接地气。住村的9年,山西农民报17名采编人员,像一队勤劳采花、忙碌授粉的蜜蜂,体察农村实情,道出农民实话,倾诉农民报人的真情实感。
  如墨的夜,怎挡得住与黄花比脚力的采花人,怎拦得住与脱贫故事比脚力、比眼力、比脑力、比笔力的他们。头顶的射灯,恰是与黑暗的对抗。亲身的体验,却是要感受蓬勃的生命张力和农民脱贫攻坚的决心。
  或许,时间尚早,城市还在熟睡,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还在梦中。而他们跟着农民师傅在黄花地里摘了一袋又一袋,那黄花的幽香,润了心,润了眼,润了手,凝练成一篇篇动人的乡村故事,在阳光洒满三晋大地的时候,带着沁人心脾的墨香,飞向山西各市各县各乡各村,每一处山山水水,每一座村村寨寨,每一个角角隅隅,每一位农民的心里。
  是住村感受到贫困村的“神奇变化”,是住村让工作充满崭新的活力,是住村见证的脱贫幸福,是住村让他们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是用实际行动回答的灵魂三问: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是把新闻写进山川大地的党性淬炼;是以住农家,吃农饭,干农活,写农事的作风转变;是把笔触伸向广阔农村,是将真情与农民链接,是不断扩大不断深厚不断筑牢的农民朋友圈。
  翻过一山一梁,蹚过一沟一坎,走过一村一庄,吃过一粥一饭。越是走近,越是牵挂。越是融入,越是不舍。一位老报人发自肺腑地说:一个人住宾馆吃饭店,在农村蹲点的采访经常见,但一个人住老土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实实在在为农民的采访不多见;一个人或两三个人长期蹲点的采访经常见,但一个团队从社长到总编带头蹲点的采访不多见;一家报社搞一次轰轰烈烈的下乡采访活动经常见,但像山西农民报这样扎扎实实坚持9年住村的采访从未见。
  脚踩在黄土地上,才能体会踏实、体会真切,才能得以沉淀,得以升华。爱农,惜农,助农,兴农。住村,住的是信念。住村,住的是使命。只有住村,才能走近。只有走近,才能走进。只有走进,才会懂得。
  住村去!
  贫困村在17名采编者的眼里心里,一天天变富;在农民报人的笔尖腕间,一天天变美。
  山还是那座山,但交通闭塞鸟飞绝。乡还是那个乡,如今脱贫变凤凰。村已不再是那个村,白墙红瓦小二楼,美丽乡村是农家。如果不是翻山越岭,如何见证壶关岭东村的农民亲手栽种的好风景,因此过上了好光景?如果不是住村,如何感受农民“移”走了苦日子,“搬”来了好日子?
  “上到伸南岗,眺见穽底村,东头奶奶庙,西头观音堂。两头两股水,中间是官方。”一段耳熟能详的顺口溜,被一辈又一辈人传唱。一道流动的山水画卷,被山高路陡阻挡。一条“求生路”,十二年旅游兴村,变作“致富路”。得与失,被住村记者跋山涉水遇见。失与得,石岩石屋石板街,古村古庙古道难。奇峰怪石挂流瀑,原来仙境神龙湾。
  下松沟,吕家沟,地势偏远,版图难找。世世代代的农民被“穷”困牢,被“穷”压垮。如果不是住村,怎么知道他们如何找准的“穷根子”,开出了“药方子”?引项目,办实事,洒汗水,献智慧,脱贫有了方法,摘帽有了希望。
  闻喜石门后交村,小村子也曾富含铁矿。失去矿藏的庇佑,山村一度返贫。如果不是车走盘山,扎进深山,如何欣赏到天越蓝,山更绿?如果不是住村,如何见证扶贫撑起了“菇”伞,脱贫摘掉了穷“帽”?
  一条蜿蜒的水泥富民路,托起中阳水峪村的幸福;一种不等不靠的精神,开创右玉南元居家创业的先河;遍地黄花盛开,大同徐家堡花开致富;一道风电壮阔,娄烦王家掌得以贫困突围。
  是谁,让大同坊城村一家一户黄土院的旧村,变身排排幢幢抗震房的新村;而且信誓旦旦承诺,“搬得出,住得稳,家家户户能致富”?是谁,让靠天吃饭的左权小南庄利用起得天独厚海拔高、光照好的地理优势,打好西红柿晚熟的时间差,为农民种下摇钱果,“敲”开了致富门?是谁,让灵空山下五龙川村60岁的老人心里有了住新房的梦?又把接地气的脱贫思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是谁,让坐落在柳林山谷沟壑间的吴村五个自然村蹚出一条林下经济路,种出一条致富希望路?
  每一篇报道噙着热泪,每一段文字蘸着感动。17位农民报人,向第一书记致敬!
  住村去!
  第一书记的权威从哪里来?因为住村!
  乡宁尉庄仁义下辖的七个自然村,农民穷了多少年?村领导班子换了多少任?“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年轻的第一书记你行吗?年轻的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回答,敢于啃最难啃的骨头,善于做最难做的工作,勇于办最难办的事情,擅于谋最长远的路子。
  地处黄土残垣沟壑的永和阁底村,红枣产业遭遇自然灾害,上面怎么派来个女同志?女同志能干什么大事?女同志能帮咱脱贫?80后第一女书记用实际行动回答,巾帼不让须眉,以朴实的情怀,过硬的作风,永不服输的劲头,三招治贫,精准脱贫。
  素有红色摇篮的武乡上司岭头村,当年“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一直摆脱不了深度贫困的困境,谁来“敲”开坐地生财梦?谁来引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第一书记住村,兴起乡村旅游产业,摁下互联网+农业脱贫快捷键,产业、物质、精神同步脱贫。
  人多地少且多是坡地旱地的大宁道教村,多少年沿用“单打一”传统耕作,导致资源缺,自信缺,理念缺,信息缺,脱贫致富的路子更缺。京城派来的第一书记住村扎根,没有路子找路子,找到路子兴路子。深度贫困的道教村,教化有道,道在教化,第一书记把村民再小的事都当作大事来抓。
  有一种第一书记,他亲手种蔬菜,送给村民;他在村里出入自如,像这家的亲戚,又像那家的家人;他在田间忙得满头大汗,走在路上快步如飞;他操心村民正在鼓起来的钱袋子,也关心村民的家长里短。他是村民嘴里的特殊“村民”。
  有一种第一书记,从2008年开始下乡扶贫,11年如一日以村为家,平均每年住村320天,不计条件不讲待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风餐露宿加班加点,没有时间陪伴妻女,端午、中秋回不去。他是村民深受喜爱的“农民书记”。
  有一种第一书记,把退休前最后的两年时光“许身”农村,逢山开路,一点一点赢得信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获得民心;他在用“心”凝聚人心,用“情”破解难题,用“智”引导发展。他是村民口中“咱们村的老李”。
  有一种第一书记,在全村党员眼里,他是“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的忠诚党员;在困难群众眼里,他是“扑下身子为民办事”的实诚人;在广大村民眼里,他是善谋善断善干的“领头雁”;在他自己嘴里,从住村第一天起,“我就是咱们村的新村民”。
  第一书记,把身心安放到千家万户,将青春绽放在田野山川,以激情引领乡村振兴,用真情和村民打成一片。
  一张张被烈日炙烤黝黑的脸,一颗颗被故事感动的心,一幅幅被土地染尘的画,一曲曲唱响的扶贫脱贫战歌。
  住村去!
  住村采访,17名采编人员一直在路上。崎岖回旋的盘山公路攀过,塬高坡陡的羊肠小路爬过,狂风骤雨的艰难跋涉遇过,风高月黑的幽深夜路赶过。
  住村采访,17名采编人员一直在农家。结结实实的老土炕住着,拉呱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简简单单的农家饭吃着,咀嚼一餐喜悦的脱贫滋味;敞敞亮亮的农家院待着,谋划一番今后的幸福路;星光闪闪的农家夜熬着,挑灯伏案,洋洋洒洒万语千言。
  住村采访,17名采编人员一直在田间。眼里的山圪梁梁,荒山变作青山;曾经的桑干河畔,致富黄花遍地盛开;往日荒凉的沟岔,三万只乌骨鸡热闹非凡;昔时的梁峁层叠,购买式造林喜圆山村脱贫梦,生态与脱贫实现双赢。
  住村采访,17名采编人员一直放心上。在田野里访农民,访的是实打实的脱贫感受;在乡村中找故事,找的是为农民谋实惠的责任担当;在家常中寻素材,寻的是平常中的不平常;在日记里得感动,得到的是与农民心心相印的真情实意。
  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把基层当作了服务人民的广阔舞台,把农民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亲戚,把脱贫的故事当作于自我的激励,把住村采访作为自我成长的坚实阵地。
  9年住村,被贫困荒凉过内心,更因脱贫增添了幸福指数。
  9年住村,被那些年的那些事不断触动,不断指引,砥砺前行。
  9年住村,与贫困户同吃同住,至今难以忘怀。
  9年住村,深入一线挖掘新闻,走进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党性的赤诚。
  住村经历,是于时代变迁的见证,是于内心丰富的充实,是践行“四力”的缩影,是在细微处、在琐碎中、在言谈间、在不易里用心捕捉的一束光,越是艰苦,越是闪光。越是艰辛,越放异彩。而那闪烁的光芒,是不气不馁的精神,是感人肺腑的文字,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是深藏在心底的热爱和情怀——
  “我始终认为:农民报的好文章是记者别具慧眼,用脚‘跑’出来的,是带着泥土味的”;
  “吃住在乡村,采集民风民情民事,与百姓水乳交融;笔底起波澜,记录可歌可泣可叹,留九载时代华章”;
  “热气露珠,锦绣文章。九载续航初心脉动,四力躬耕日月芳华”;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情怀博大,信念坚定。几多艰辛,步履不停。战旗猎猎,硕果满棚”。
  ……
  每一声赞誉,是对山西农民报17名采编人员历经9年住村240天日日夜夜的肯定,是对160余篇40多万字散发着泥土气息报道的褒奖,是对南北东西59个县8万公里行程的深深敬意。
  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更是山西农民报人,他们身上有记者的标签,有采访的职责,有报道的使命。一颗颗澎湃的心,被激情渲染,被笔触激发,被灵魂涤荡,被真情融化。即使不再住村,可那越来越大、越来越密的农民朋友圈都留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上,像一个巨大的以心与心、情与情双向奔赴构建的同心圆。圆的周边,是沟壑梁峁,是田间地头,是百姓农家,是幸福生活。圆的中心,是农民自己的报,是农民自家的人,是农民嘴里讲也讲不完的故事,是农民心里无以言说的感激。
  向住村那9年致敬!
  向亲历一线的农报人致敬!

马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7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20期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