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绿野漫笔

过了腊八就是年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品尝着香香甜甜的腊八粥,耳边回响起传唱久远的春节童谣,一幅过年的温馨画面便呈现在眼前……
      过年,对传承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来说,想起来使人充满期待,过起来令人幸福满怀。从办年货到过完年的时间跨度接近两个月,就算是盼年盼到腊月尽,过年过到正月底,日历翻不到“二月二”,留恋在人们心底的年味儿还是久久地挥之不去。
      在这个团圆喜庆的节日里,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家家喜气洋洋,处处春意盎然。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穿新衣、享美食、看春晚。说不尽、数不完的老传统、新风俗,从视觉、听觉、味觉的方方面面,调动起人们愉悦的神经,把村村寨寨、男男女女过新年的幸福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过年最能传承年味的当属美食,用家乡的话说就是好吃的。不论是烧肉、麻连、丸子,海带、豆腐、粉条分层装好的热蒸菜,还是猪头肉、绿豆芽、细粉条混合调好的凉拌菜,罗列其所有的美味佳肴,最有仪式感,最融家国情的莫过于饺子。
      饺子素有中华面食“国粹”之美称,具有团圆、喜庆、美好、幸福的象征意义,在冬至、春节、小孩满月、成人结婚等时令节日和重大礼仪中形成了一种习俗和文化。
      除夕到了,忙碌了一年的家人们欢欢喜喜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是何等得幸福?喜笑颜开的奶奶盘坐在炕头指指点点,调皮的孩子炕上炕下上蹿下跳,懂点厨艺的父亲主动担当起主厨,一向饭来张口的我也挽起了袖子,而整天围着锅台转的母亲此时却解下围裙退居到二线。
      眉宇间洋溢着笑容的父亲把从集市上买来的猪羊肉放在案板上,剁肉、拌馅、调味道;脸庞上挂满了甜蜜的母亲从瓦瓮里挖出面粉倒进面盆里,加水、和面、揪剂子。
      一切准备停当,父母亲便坐在饭桌旁开始包饺子,我站在案板旁擀面皮。一边轻松自如地包饺子,一边在说说笑笑中拉家常,说话间,拌好的馅与和好的面变成了一个个银元宝似的肉饺子,白白胖胖排列在高粱秆做成的箅子上,犹如一支接受检阅的仪仗队,整整齐齐。
      大年初一、天未放亮,父母亲早早起了床。夜空中鞭炮齐鸣、礼花绽放,屋子里灯火通明、蒸气氤氲,祭桌上烛光摇曳,香烟缭绕。热炕上的我,在睡眼蒙眬中感悟着新年的味道,兴奋不已地钻出了久恋的热被窝。
      洗漱完毕,我在院子里点鞭放炮,父亲在供桌前上香磕头,母亲在沸腾的大铁锅里下了饺子。在我的记忆里,这就是我家延续多年的老传统,家人们分工明确,同步进行。去年是这样,今年是这样,明年还是这样。
      如果说月尽包饺子是一种幸福,那么初一吃饺子则是幸福之上的幸福!
      热气腾腾的饺子出了锅,先在供桌上献上两份,以表达对过世先辈的缅怀。然后手持新年的新筷子,急不可待地夹起还有点烫嘴的饺子在牙齿上轻轻咬开,再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猪肉萝卜,羊肉大葱的完美搭配,面味与肉香的充分混合,饺子所特有的味道在口腔中渐次释放,浓浓的年味儿顷刻间溢满全屋。此时你才能领悟到,食欲得到满足后的那种爽感,只有在过年的饺子里才能寻回,它犹如一坛陈年老酒滋润着人的心田,余味无穷。
      不经意间,一个硬邦邦的东西硌到了牙齿,低头一看,原来是一枚闪着亮光的硬币从咬开的饺子里露出了头。
      这是家乡过年的一种习俗,主妇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在饺子里包上不同数量的硬币(方言称银元儿)。初一从饺子里吃出硬币的人,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
      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在大人的鼓励下,餐桌上立刻呈现出孩子们争先恐后吃饺子的热烈场面,这个古老的传说在新年的曙光里,显现出几分神秘的色彩。
      吃完饺子,母亲把硬币放在灶王前的祭台上以示禀报。吃到硬币的人过后也就一笑了之,然而这个辈辈相传的老“讲究”,却在大年初一的饺子宴上代代传承。
      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古老中国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郭云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20期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