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汾西县全链条培养新农人推动各类人才“破土飘香”

  近日,汾西县召开农村致富带头人表彰大会,对28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集中表彰,每人奖励5000元,并发放体检卡。
  评选表彰农村致富带头人是该县注重培养乡土人才的缩影。近年来,汾西县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工作,“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并连续两年评选表彰优秀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50人,让新农人“破土飘香”,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不拘一格“选才”
让新农人集聚乡村

  “没想到我能被评为汾西县农村致富带头人,这既是肯定,也是鼓励。”在汾西县对竹镇西河村香菇种植基地,去年4月回乡创办山西众拓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王贵虎自豪地说。
  汾西县有7个乡镇93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4.56万人,2020年脱贫摘帽,2022年被确定为山西省巩固衔接改革试点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汾西县委不拘一格选才聚才,推动各类人才在乡村一线迸发能量,施展才华。
  面向基层“招”。汾西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连续两年使用乡镇事业编制招聘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93名,实现“一村(社)一名大学生”全覆盖。同时抢抓省直机关定向选调生基层锻炼基地定点县利好政策,吸纳96名省直机关定向选调生到村工作,基层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
  聚焦产业“引”。该县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11所高校签订51个基地建设协议,人才、项目、科技“打包引入”。县畜牧兽医中心、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单位与山西农业大学签订全域合作协议,共建肉鸡科技小院、肉羊科技小院、禽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玉露香梨人才工作基地,18名山西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揭榜挂帅”“组团式”服务,为全县特色种养产业发展注入了高校智慧。
  立足本土“挖”。该县出台《汾西县优秀乡土人才遴选培养工作方案》,全县筛选入库乡土人才665名,涌现出一大批带强产业、带活经济、带富群众的乡土能人,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新农人队伍。农机大户孙明虎每年机械化耕作2.95万亩,种粮大户孙红宾托管种植1700余亩,“田秀才”王记龙发展中药材种植2600余亩,海底捞华东片区人事高级经理刘华英带动汾西老乡进入海底捞公司务工1000余人。
  “今后我们将两年评选一次,树立一批批可学可鉴的标杆,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引领更多‘有绝活、有本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在农村广阔舞台大展身手、贡献才智。”汾西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精准滴灌“育才”
让新农人茁壮成长

  新农人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汾西县坚持“育、带、炼”一体发力,搭建横向流动的“桥梁”、纵向发展的“阶梯”,助力新农人茁壮成长成才。
  技能培训“育”。该县大力实施“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和乡土人才“头雁”培育项目,开展“党员进党校”和职业技能、乡村振兴能力提升等培训130余期3800余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710人、致富带头人450人。认定乡村能人大户98人、农技推广员47人、农业经理人37人,新业态从业者17人、工匠艺人13人。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累计培训基层干部、产业带头人15.2万人次。
  结队培养“带”。该县采取“订单式”培养、师徒结队等方式,多渠道培养造就农村实用人才。依托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工作基地、专家工作室,专家教授与本土人才结队培养、同题共答,全县培养“土专家”“田秀才”2100余人。县人民医院成立6个“名医工作室”,山西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采取候鸟服务的形式,对20名县乡医疗技术骨干进行结队培养。
  下沉一线“练”。该县大力引导基层人才向一线流动,93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全部到村社担任“助理+四员”(报账员、监督员、网格员、信息员)。90名第一书记驻村参与组织建设、巩固衔接和基层治理等工作。依托选调生、到村大学生、乡土人才组建9支宣传服务队,开展“小院讲堂”“田间课堂”120余次,宣讲党的好政策,为乡村振兴一线“支招”。
  “土专家”杨菊珍见证了汾西玉露香梨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跟着省里的专家学习技术管理梨树,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团队。”除负责两个梨园的技术指导,老杨还兼职县职业技能培训班的授课老师,手把手带出了400多名徒弟。

悉心呵护“管才”
让新农人“破土飘香”

  闫振国是山东潍坊人,经人才引进,担任新希望六和食品公司汾西一体化总经理后,又引进企业管理技术人才12名。“政府投资建设了人才公寓,就近解决了我们企业管理人员、入企专家教授的吃住问题,大家生活更安心、工作更有劲了。”说起人才公寓,闫振国的归属感、认同感更强了。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汾西县严管厚爱结合,以事业留人、以服务留人、以环境留人,让实干有为的乡土人才“吃香”更“留香”。
  严管厚爱“护”。93名村社支部书记实行星级化管理,5400余名农村党员推行积分制管理,建立健全到村工作大学生、选调生“选育管用”闭环机制,全程跟踪管理,让基层干部在“扛担承压”中成长成才。乡土人才全部纳入诚信管理体系,健全企业经营及个人信息档案,对企业用地、环保、安全生产全过程监管,保障其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政治引领“激”。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提升乡土人才“双带”能力,让其既有“甜头”,也有“奔头”。目前86个村“两委”班子624人中,致富能手90名,返乡人员25名,回乡大学34名;推荐82名乡土人才为县乡“两代表一委员”,10名优秀乡土人才荣获市级以上表彰奖励,有5人评定为县委联系的专家。
  关怀服务“暖”。该县实行党政领导联系33名县委联系专家人才制度,“一对一”精准匹配对接,面对面“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建成太阳山农业产业园区、后加盖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座51套人才公寓,以暖心服务办好人才“关键小事”,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搭台铺路“用才”
让新农人尽其所能

  “开始资金短缺,我自筹了180万元,县里扶持了250万元,现在发展好了,我每年给周边4个村分红15万元。”回忆起创业的过程,回乡大学生张华壮既感慨又激动。
  近年来,汾西县制定“一事一议”人才政策,实施“汾才回乡”行动,每年拿出100万元人才工作经费,支持激励新农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既有“一技之长”,也有“用武之地”。
  创办实体带强产业。该县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开通创业创新绿色通道,鼓励新农人创办领办新主体、发挥龙头示范作用。投入汾西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1700余万元建设肉鸡专业镇,投入600万元打造高寒农牧、绿阳种植两个省级玉露香梨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400余家,带动年出栏肉鸡2000万只、肉牛1.5万头、生猪5.5万头,发展核桃19.8万亩、玉露香梨1.7万亩、中药材5000余亩。
  创新机制带活经济。该县探索“人才+项目+资金”全要素激励办法,全县整合涉农资金1.1亿元,支持160余名新农人牵头实施96个“一村一品一主体”项目、48个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程。组建“1+7+86”县乡村三级村发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两个千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下团柏村村委主任庞雄伟承接涉农资金600万元,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20栋。
  激发动力带富群众。该县鼓励支持“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创办工作室、服务社团,发展农业新业态。全县28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每年带动群众1500余人,增收800余万元;51个文艺社团每年带动就业1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全面激发和释放了乡土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汾西县“选育留用”全链条发力,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打通服务新农人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也蹚出了人才兴县的新路。

陈青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1-24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4-12-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