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亮点新闻

滹沱河畔治水人

——记原平市水利局退休干部安双贵

  • 安双贵在学习水利相关文献。

  •   献身水利半辈子,风雨耕耘白了头。
      乐观、豁达、热情、恬淡的安双贵,退休离开一生钟爱的水利事业已13个年头,还觉得自己是个“本分的水利人”。一说起“水事”,勾起的不只是往事,还有如滹沱河般奔流的水利情怀。

    (一)

      滹沱河从代县进入原平市境内,流经沿沟、苏龙口等8个乡镇56个村庄,境内总长度44.6公里,支流有阳武河、北云中河、长乐河、同河等,被誉为原平人的“母亲河”。
      祖籍原平市王家庄乡安家庄的安双贵,从小就在滹沱河畔玩大、长大,汩汩的河水滋养了他,也让他很早就意识到治理河道的重要性,感悟到做一名基层水利人的无上荣光。
      命运有时捉弄人,有时也真的天遂人愿。
      1975年,在原平观上水库担任通讯员的安双贵,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被保送进清华大学水利系深造。在这座中国高等教育最顶尖的学府,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水利勘测、水利工程、水资源高效利用、江河治理和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等知识,为做一名过硬的水利工作者夯基筑本。
      1979年,安双贵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水利厅工作。从乡村走向省城工作,这本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出人意料,两年后,他却打报告申请回到原籍工作,理由是,“要把所学所能回报念兹在兹的家乡,只求在滹沱河畔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基层水利人”。
      虽然组织再三挽留,但在1982年,安双贵还是如愿回到了原平县水利局(现原平市水利局)工作,一干就是31年,直到在水利局副局长任上退休。
      其间,打井勘测,寻找好的地下水源,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发展水浇地,新建改扩建中小型灌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为农业生产和老百姓增收提供保障;开展中小型水利专项规划,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曾任市水利局水利技术工作队队长、工程师的安双贵,始终冲在水利工作一线,事无巨细,几乎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原平所有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二)

      以水为魂、依绿设景,一期由400米宽的河道工程、60万平方米的湿地园林和5公里长的双向六车道滨河大道三大板块组成的原平市滹沱河水利风景区,沱水依依、娇姿绚丽,既向人们展示现代文明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又充分彰显城市拓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为人民带来可感、可见、可及、可得的幸福,今天原平市这一“水文旅融合”取得的骄人成果,根基正是缘于安双贵等老一辈水利人前期科学规划河道、精细打坝治水、日复一日辛勤的努力。
      安双贵向记者回忆道,1998年和1999年是治理滹沱河道最忙碌的两年。
      十冬腊月,他和市水利局水利技术工作队的队员们在河面上勘测定位、凿开冰碴作业;大家群策群力、集中奋战,吃和干都在工地上,谁也没有怨言,中午饭就是一碗刀削面。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们两年打了190多条铅丝笼坝,东西两岸坝长达到了44.4公里;硬是将1000余米宽的河道压缩到了400米多米,有序有力地推进清障清淤、岸坡整治和水土保持,将“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一举提升到了“百年一遇”。
      在这段抢工期的鏖战时段,安双贵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工地。1999年,他和队员们腊月二十六才放假回家准备过年。当年7月,儿子参加全国高考,自己也没顾得上陪伴。
      脑海里放电影般回忆这些“治水生涯”,安双贵说,真觉得有点愧对家人!但他没有遗憾:“作为一名水利人,就要有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作风。”

    (三)

      兴水治水,让偏远山区的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是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平市海拔最高的村庄——黑水疙坨村,地处云中山深处,全村150多口人,交通不便,严重缺水。因为村民们长期“夏天吃雨水,冬天吃雪水”,黑水疙坨因此得名。站在村里最高处环顾四周,山套着山,山连着山。
      2000年春天,安双贵和水利技术工作队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因地制宜确立了打旱井解决人畜吃水的方案。他们做规划、报项目、盖井房、修蓄水池,不到半年竟然跑了30余趟。
      其间,他们就住在村子里,两三天才洗一次脸。因为他们深知:水在黑水疙坨村的“金贵”。
      最终,他们帮助村里40多户村民,实现了两三家拥有一口旱井的历史性突破,人畜吃水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兴水治水,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是水利人服务“三农”的天职。
      2002年3月的一天,原平市西镇乡梅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贾补成急匆匆找到安双贵:“老安,俺们村吃水不便,有些旱地浇不上水,庄稼年年没甚收成,这可咋办?”
      “老贾,您先回去,我帮着想想办法。”安双贵满脸微笑,温和的语气中传递出“我会尽力”。
      一个多月后,安双贵根据有关政策,帮助该村申请回3万元专项资金。之后,他和水利技术工作队进驻,为该村打了两眼水井,清一色配置“四寸泵”,铺设吃水管道1200米,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难题,而且让全村新增水浇地226亩。因为有了水,村民们还在山上成功栽植百余亩果树。
      “背靠花果山,怀抱米粮川,村前长流水,村后水长流。”事后,有人编了这段顺口溜,形象地描述村里因水而蝶变的真实画面。
      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没收在于水。水是生命之源,是农村发展的基石,更是农业的命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安双贵等人的带领下,原平市首次引进了管灌、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立足解决农水问题,先后打井3300多眼,其中配套的1300眼。对于管灌工程和U形渠工程,他更是亲力亲为,直接参与设计和推广。
      沟渠被称为农田水利设施的“毛细血管”,是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洪能防”的“最后一米”。安双贵参与农田沟渠改造建设,累计长达2000多公里,具体到灌溉渠的分支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构建从水源到田间的完整灌排体系,都曾留下他辛勤的汗水和奋战的足迹。
      到上世纪末,原平市水浇地一跃发展到了51.3万亩;144万亩农田中节水田达到了37万亩。

    (四)

      作为一名基层水利工作决策者,筑牢防汛抗洪的“安全堤坝”责任重于泰山。靠前指挥,精心指导,强化监测,将做好中小型水库的防御工作作为重点,成为贯穿安双贵日常、流进血管里的另一段水利故事。
      原平市全市36座中小型水库,安双贵每年都要亲自转上一圈,家底子没有一座不了然于胸。观上水库和神山水库两座中型水库,则是他“牵挂”最多的两座,至今能张口说出一堆堆极专业的数据。
      配合省市水利部门有关部署,加高加宽水库坝堤,加大查险排险力度,加强薄弱地段防护,加快防护工程调度;结合调洪演算,测量调洪库容,核实防洪标准……每一年,这些都是安双贵的“必选项”“必修课”“必答卷”。
      就是在这样的岁月流转中,他的身影逐渐变得沧桑,头发日益变得斑白,但他对水利事业的热情和执着却从未改变。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安双贵深知,基层水利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因此,他在位时经常与年轻水利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鼓励他们勇于担当、大胆创新。
      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当地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直到今天,原平市仍有很多年轻水利工作者与他亲切地保持着联系,时常共同探讨水利业务问题。
      回想自己在水利工作这条路上“一竿子插到底”的经历,安双贵推心置腹地说,基层治水最难的是项目的资金问题,有了资金保障,无论是农水工程还是机械工程,这些看似最难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最难忘的是老百姓喝上“放心水”、用上“增产水”后那一张张如红高粱似的朴实、喜悦的笑脸。老百姓对水的期盼就是解决好水安全、水保障和水支撑,同时这也是所有水利人的职责、担当和使命。
      有权不争权、履职不失职、补位不缺位、退休不褪色……这就是安双贵,一位我省基层水利战线曾经默默无闻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做人做事、修身律己,时刻坚守、让人仰望的朴素的人格“水位”。

    本报记者米厚民 金建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1-24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