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学名“茵陈”,既可入药,又可食用,是家乡人们春天的美食之一。早春二月,气温渐暖,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蛰伏了一冬的白蒿便在干枯的野草中探出头来,吸引大人小孩提着篮子迫不及待地去田野采挖,此时此景又勾起我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采食白蒿的时间应在暖春时节,但尽量赶早,自古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谚语。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芳草吐绿,正是采食白蒿的最佳时机。记得小时候,过了正月十五,农活已开,趁着星期天,我就会跟随母亲到村南的沟头埝边和麦田里挖野菜,蒲公英、舀油勺、麦参菜、油菜叶、苜蓿芽……只要能吃的野菜都挖好放入篮中,然后母亲给我们做喜欢吃的苜蓿汤、菜团子,在这些野菜中我最爱吃母亲用白蒿做的“麦饭”。
白蒿虽然好吃,但很难采挖。这种续根生的植物,大都生长在沟头埝边的杂草丛中。
春天来临,细小的嫩芽披着灰白色的绒毛躲藏在上年还没有腐朽的老根之上。若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那一根根带着刺的枯枝像是保护着它的子孙,让人无从下手。
每采一苗白蒿,往往必须先去除枯枝,再将长有嫩苗的白蒿连根挖出,一不小心就会被划得手上出血,疼痛钻心,回到家中还需细心挑拣,择去那粗硬的老根和细如线丝的根根杂草,再经过七八遍的淘洗,原来一大堆的白蒿变得所剩无几,母亲把淘洗干净的白蒿放在竹篦上,控干水分,然后用面拌匀,上笼用大火蒸半个小时,取出放在盆中抖散,加蒜泥、盐、油拌匀。每人盛上一小碗,就上玉米面馍,既当菜又顶饭,吃起来真是绵香可口,回味悠长。
又到一年二月天,前日回村,我寻找出当年的一把镰刀,踏着昔日的小路,沿着埝头、沟塄、地边一路寻找梦中的白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年没有光顾的沟头埝边,仔细寻觅,那久违的白蒿依稀可见,一株株,一棵棵,疏散纤细的小叶子,形状像雪花,颜色微绿泛白,根根叶梗茸茸的,给人一个温和柔顺的感觉。我小心翼翼地采挖,生怕损伤每个细叶,低头弯腰,边挖边捡,腿脚不停移步换位,眼睛还得不断去寻找,可谓心神俱到,手足并用,心静神凝。耗费了一个上午,收获甚丰,回到家中择洗干净,加入葱花、粉条、打入两个鸡蛋,拌面装笼,再在上面加上一层五花肉,做成“麦饭”。待熟出锅,邀几位朋友同享口福,你一碗,他一盘,松软连绵、清香萦齿,饱餐一顿,大家赞不绝口。
白蒿有着纯净的品质,是大自然的美妙馈赠,昔日它滋养了我的生命,伴我度过了那艰苦的岁月。今天,它又成为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每每忆起,那种清香就会隔着岁月扑面而来,让我浮想联翩,没齿难忘。
王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