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绿野漫笔

龙门赋

  大河汤汤,出昆仑而纳百川;龙门峨峨,峙河津以镇三秦。此地乃禹凿九河之故道。龙腾四海之灵源。两山对峙如阙,状若天工雕琢;一水奔涌似箭,势同地脉开张。《水经注》云:“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此龙门得名之始也。
  昔日大禹治水,胼手胝足。凿伊阙以通淮泗,疏龙门而导河湟。斧痕斑驳,犹见上古风雷;石栈蜿蜒,尚传先民号子。于是乎,洪波安流,黎庶乐业。千年而下,禹庙香烟缭绕,神功俎豆常新。故《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盖因其两山壁立若门,黄河奔涌如龙,故名“龙门”。
  若乃文人骚客,登临凭吊。王勃曾作《龙门》之赋,岑参亦留《早发》之诗。李太白仗剑西游,见“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壮;杜子美乘舟东下,叹“禹功翊戴乾坤大”之奇。更有王铎题匾,笔走龙蛇;傅山留墨,铁画银钩。此等风流,皆龙门气象而发,河津文脉所钟也。
  至若鱼跃龙门之传说,尤为动人。每岁清明,群鲤逆水而上,冲惊涛,破骇浪,虽九死其犹未悔。及跃过者,金鳞内耀,化作天龙;未遂者,点额而返,依然凡鱼。此乃“鲤鱼跃龙门”之典故,亦河津人杰地灵之象征。故《埤雅》云:“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此中深意,非独河津之祥瑞,实乃人生之历练也。
  嗟夫!龙门者,河津之魂也。其形胜如鬼斧神工,其传说似仙乐绕梁。文人到此,得天地之灵感;志士至此,生进取之豪情。今之河津,承大禹之遗风,秉龙门之精神。工农商学,各显其能;科教文卫,俱进其业。正如鲤鱼跃龙门,乘时代之风云,展鹏飞之壮志。乃古耿之新象,盛世之华章也。
  禹斧劈洪开胜境,鲤鳞耀彩焕祯祥。
  注:岑参的《早发》诗与河津龙门的关联更多体现在文化意象的共鸣与地理空间的叠加,而非直接创作现场。河津龙门作为黄河文明的象征,其历史厚重感与岑参边塞诗的雄浑风格形成精神对话。尽管现存文献中缺乏明确记载,但通过对唐代交通路线,诗歌意象及文人传统的综合分析,仍可勾勒出岑参与河津龙门的潜在联系。这种联系既是地理空间的偶然交汇,更是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必然投射。

王广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