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协副主席。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连续三届获“长征文艺奖”。散文《故乡的秋夜》被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
2022年春天,在两位社会公益人士的支持下,山西教育出版社与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一次“美丽乡村助读工程”活动,携手作家走进乡村小学,给孩子们送上《阅读,让童年更美好》的公益课程。
那之前,我的新书《少年时遇见你》刚刚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不久,这是“阳光麦田乡村助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专门给乡村小学生策划的一套系列散文集。我们第一站走进的是沁源县韩洪小学,我给孩子们分享的主题是《你也可以成为作家》。
韩洪小学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少年,父母打工在外,孩子们跟随爷爷奶奶在村里生活。校园里,大多数孩子们都在打闹着,看到我们招手时,他们却羞涩地扭身跑开。
讲座现场,孩子们表现得怯生生的,就连笑容都很小心,似乎生怕哪个表情表达错误,引得台上老师取笑。当这个题目出现在大屏幕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用问,我也知道这句话触碰到他们内心了。此刻的他们就像我小时候的想法一样,觉得作家是多么高大而遥远的一个存在啊!
如何才能成为作家?果然,有同学轻轻开口了,但眼里一半是疑惑,一半是期待。
当我将自己童年居住的窑洞展现在大屏幕上时,他们笑了,笑得很释然。从他们身体忽然间变得松弛这个动作看,就知道他们一直绷着的神经放松了,有孩子大胆向我投来目光,他们内心一定打出一个又一个问号:作家小时候居住的竟然也是窑洞?竟然也那么简陋不堪?
是的,我肯定地告诉他们,瞬间将作家与他们之前遥不可及的距离缩短到零。
之后我告诉孩子们,我小时候的阅读条件比他们差很多,那时候只有小人书,只有一年一度父亲从城里带回家的一本《少年文艺》。那时候,我甚至把与父亲的通信都当成一种阅读方式。但是尽管条件有限,尽管可读的书籍少得可怜,但我坚持阅读,每周认真写作文,最终从当年的阅读者成长为今天的被阅读者。
孩子们眼里,闪烁出光芒,那是他们内心被触动的外在表现。我看到,一个孩子偷偷将自己的作文本拿出来。
上午的分享课结束后,老师发来信息说,孩子们的午饭吃得比平时快很多,很多孩子饭后更是停止打闹,破天荒跑到阅览室看起书来。
我知道,这次分享会就像一束光,将孩子们的内心点燃。
这年夏天,我的儿童小说《红星杨》首发期间,我在武乡县设立了一处“蒋殊公益书屋”。近三年来,已收到来自出版社、杂志社、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的书刊近千册。除了接受各类图书,更不定期邀请图书作者走进,与读者面对面。
事实证明,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不仅会重新点燃阅读者内心那团濒临熄灭的火焰,更能有效盘活乡村书屋。
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