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甘薯栽培的黄金时节。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甘薯种植基地的200亩示范田内,科研人员与薯农一起,正抢抓时机,旋耕、施肥、起垄、覆膜、栽培……大家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在山西农大(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特”“优”工程项目——“鲜食型甘薯新优品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的强力牵引下,甘薯科研团队正通过甘薯优质高效栽培模式,进一步挖掘甘薯增产潜力,提升甘薯品质,增强效益,助力晋中国家农高区产业兴旺。
聚焦甘薯“瓶颈制约”
“今年‘特’‘优’项目将继续围绕三大核心任务展开,首先是解决当前甘薯生产上品种‘老、多、乱、杂’现象,通过提供甘薯新优品种和优质种苗,不断丰富地方品种结构,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为当地甘薯产业增添新动力;其次通过实施甘薯全程机械化作业,来解决种植成本高和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最后通过栽培技术与机械融合配套,应用大垄水平栽插、水肥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实现甘薯高产高效种植。”项目负责人贾峥嵘介绍说。
长期以来,甘薯种植处于“低效循环”状态,传统品种产量低、品质差,薯农收益微薄,种植积极性低迷;同时面临用工成本高、缺乏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等难题。
为了提升甘薯种植效益,促进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晋中国家农高区在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甘薯科研团队贺立恒、贾小云、李江辉、武小平等科研人员持续项目实施支持下,开展了“新品种鉴选”“脱毒种苗繁育”“大垄水平移栽”“机械化生产”“水肥一体化”等6项试验,通过产学研协同破解种植收益低的难题,经过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脱毒种苗繁育企业3家、产后加工企业1个,专业种植合作社3个,还建成了商品薯物流配送中心和网上电商销售平台。
以薯为“谋”广开富路
项目团队在甘薯的高标准生产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通过组织培训、田间指导、现场观摩等形式,以基地为中心,边示范边生产,边指导边推广。
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了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了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项目实现了亩增产10%左右;农业机械化应用率达到80%以上;商品薯率提升到85%,亩综合节本增效500至700元,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把“土特产”变成“金疙瘩”。
创新模式前景光明
近年来,晋中国家农高区围绕甘薯等特色产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依托晋中农高区旱唯特科技有限公司、太原市嘉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祁县豪海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形成了“主导产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商超保障”种植推广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甘薯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晋中国家农高区是我省中部鲜食甘薯的核心产区,今年将持续实施甘薯品种优化、机械配套升级、种植技术提升、病虫害防治等“四良”配套体系,力争建成辐射周边的标准化甘薯种植基地5000亩,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
本报记者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