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南唐乡晓史村,现在可以说是蜚声三晋,享誉全国。这儿,是诗歌的汪洋,是书画的沃土,是绝无仅有的“全省诗词之村”。走进晓史村,不仅有阡陌纵横的沃野良田,十里麦香;更有街巷里弄的诗歌板报,润泽心肺。
在晓史村,放羊老汉的馍兜里,放着老花镜,还有纸和笔。老两口你在头羊前,我在群羊后,唱和酬答,那绵绵的插科打诨小情话,能让激情奔放的年轻人羞红了脸。羊儿吃草的间隙,老汉拿出纸和笔,用满是老茧的手,及时把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
在晓史村,木匠的工具箱里,除了锉、刨、墨斗,还有画笔和颜料。工作闲暇,支起画架,精心勾勒农家的彩虹,恣肆泼墨农民的畅想,那红绿点缀间,一幅幅奇思妙想、古朴奇拙,让袅袅炊烟不再寂寞,让平淡生活充满激情和五彩。
在晓史村,十几岁的稚嫩儿童,手握狼毫,胸有成竹,毫不怯场,一挥而就,能写出遒劲有力的颜柳赵欧,屡获大奖,让围观者啧啧称赞,艳羡不已,转而成为督促自家儿孙的鞭策和激励。
其实,这些,在晓史村根本不是新闻。在晓史村的诗海汪洋中,浓郁墨香里,这些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繁花点缀而已。
在晓史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喜欢咬文嚼字,把诗歌过成了生活,把生活过成了诗。农忙之余,他们经常把自己挤时间写出来的诗歌互相品评鉴赏,相互提高。在别的村,打牌下棋,酗酒聊天,甚至东家长西家短,可能是常态。但在晓史村,他们打得是君子牌,下得是怡情棋,品得是友谊酒,聊得是诗书画。祥和宁静的小村庄,蕴藏着世外桃源般的内蕴。
晓史村的浓郁文化气息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晓史村就以屡出能人、文人而唐尧驰名。像现在遗留的拔贡门匾、旗杆院,就足以彰显往昔的文脉气息、显赫荣耀。
近代以来,尤其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深入,晓史村的文化活动更是呈现出鲜花怒放般的娇艳和耀眼。而这,就不能不提到退休老教师赵文台。这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杂家”老人,小说、诗歌、戏曲、散文、楹联、书法,无不涉猎,皆有成就。那一摞摞出版的书籍,就足以让人一窥庙堂。老人家年轻时创作的《家风》现代戏,几十年经久不衰,演出几千场,就是到现在,还是县剧团的压箱底节目。一头白发,枯瘦身板,唯有一双眼睛,充满了慈祥和睿智。这是每一个见到赵老师的人,对他的共同印象。为了让晓史村的诗书画发扬光大,年近百岁的老人家自打退休起,就常住晓史村,潜心钻研,精心指导,在他的无私帮助下,晓史村能写会画的人越来越多。
路玉香是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农家妇女,白天热辣辣的太阳陪着她在地里忙活,晚上满天繁星,化作一盏孤灯,化作诗歌源泉,一首首散发着沃土芬芳的农家诗脱颖而出,出版的《诗苑鸟语》诗歌集被竞相传阅,路玉香也被誉为“农民女诗人”。
村民赵军爱好书法和绘画创作,赵文台就鼓励他向外发展,并经常坚定地为他站台捧场,正是赵老师一力扶持,赵军创办的新雅阁书画院一路凯歌,越奏越响!
还有留村女知青荣黛,村民李述潮、姚燕都能写出来自农家、又跳出农家的优美诗篇;村党支部书记王远达、村民张桂莲的剪纸,村民崔志明的板报更是经年日久,别具一格。浓郁的文气在晓史村升腾,进而带动附近村庄,乃至南唐乡、翼城县,都以读书为荣,都以文化为伴。
在挖掘、宣传晓史村的道路上,我也曾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为此,赵文台老师还专门为我创作、撰写了一首小诗:“晓史诗书画,新芽破土发。欣逢护花君,叶翠花更姹。欲求花烂漫,犹望君护花。狂喜待何时?花香飘天下!”
正是在大家的无私呵护下,晓史村,这个昔日偏居一隅的小村庄,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以独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自信满满的书香功底,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全省诗词之村”!
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