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忻州大地生机盎然。5月27日,走进定襄县季庄镇前营村农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日光温室西瓜大棚内,绿油油的西瓜藤蔓沿着一根根挂起的牵绳,“爬”到了一米多高的空中,一个个饱满翠绿的“红玉西瓜”悬吊在空中,从郁郁葱葱的藤叶间露出“小脑袋”,勾勒出一幅立体农业丰收图景。
“吊蔓种植就像给西瓜‘搭架子’,藤蔓向上生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0%,病虫害也少了。”合作社负责人邢俊成掀开温室门帘,清甜果香扑面而来,只见瓜藤顺着吊绳向上舒展,拳头大小的西瓜均匀垂落,在绿叶间若隐若现,形成了独特的“西瓜林”。邢俊成穿梭在瓜藤间,顺手摘下一颗熟瓜,用手掌轻轻一磕,西瓜便顺势“炸”开,瓜瓤粉红,黄色相间。“皮薄约0.5厘米,瓜心含糖量比普通西瓜高,甜度高达13至15左右。”说话间,邢俊成拿着一块掰开的西瓜递给笔者,“快尝尝,这品质在业内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立体种植让有限的棚内空间得到分层利用,西瓜在悬空环境中避免了土壤病害,配合生物防控技术,全程不施农药、人工对花授粉、不打激素,真正实现了绿色种植。“不用洗,直接就可以吃。”他的语气中透着骄傲。
“西瓜仅有巴掌大小,平均不足3斤重,非常适合当下的家庭消费。”邢俊成介绍,为确保每个西瓜都能充分吸收养分、保证品质,一株苗只保留一个瓜。相较于传统地爬种植,吊蔓技术让西瓜享受更充足的光照和通风条件,着色及糖度分布均匀,皮薄汁多,口感清甜脆嫩,成为市场“抢手货”。
在相邻大棚内,几名瓜农正在“对花授粉”、疏蔓,每个西瓜都用“黑、红、蓝头绳”标记着授粉日期,通过精准记录生长周期,既避免了集中上市的价格压力,又以“现摘现卖”的新鲜度“锁”住了回头客。
“这里的瓜果我们吃了好几年了,品质好,吃着放心。”来自太原的李女士提着刚摘的西瓜称赞道。每逢开园采摘期,不少市民预约自驾前来体验“空中摘瓜”,单日平均销量达上千斤。据了解,目前,西瓜地头价每公斤16元,合作社基地4座采用空中吊蔓技术的大棚里,每棚可产西瓜6000多公斤,收益达8.5万余元。
从西红柿、香瓜到西瓜,合作社基地凭借“零添加”的品质招牌,在周边积累了稳定客源,形成“采摘经济”与零售批发双渠道销售模式。占地50余亩的合作社大棚基地里,吊蔓西瓜只是高效农业的缩影。定襄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贾明山介绍,近年来,定襄县依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气候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为了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解决村中剩余劳动力,县农业农村局去年投入60余万元,对辖区30余座老旧大棚进行了改造,组织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进行指导。仅邢俊成的合作社就吸纳了周边20余户村民就业,从整地、育苗、授粉到采摘,每个环节都成为了当地农户的“增收点”。
“传统土地种植,一亩地才收入千把块;现在大棚种植吊蔓西瓜,亩均收益翻了几番。”谈及产业转型,邢俊成感慨,科技让“面朝黄土”的耕作方式发生了质变。如今,基地不仅是“菜篮子”,更成了“观光园”,周末日均接待游客百余人,农旅融合初见雏形。
从“地上爬”到“空中挂”,小小的西瓜承载着农业现代化的探索。
近年来,定襄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与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举措,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并引导瓜农依据实际情况,种植早熟、有特色且高品质的温室吊蔓西瓜,正让越来越多像邢俊成这样的新农人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当传统农田搭上立体种植的“科技藤蔓”,结出的不仅是香甜的果实,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希望与底气。
春泽 婧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