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在晋南一带是特色文化,尤以洪洞、尧都区的威风锣鼓最为有名。人们把打锣鼓的好手称为“汉子”。张勇就生长在这片锣鼓文化的厚土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已是锣鼓行里的一条汉子,闻名国内外,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晋南威风锣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勇的故乡,是临汾尧都区一个普通的村庄,这里耕读文化以敲锣打鼓为代表。据《临汾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时期,全县村村有锣鼓队,春节期间处处有锣鼓声……”儿时的小张勇期昐的就是闹红火的锣鼓队。过了正月初五,村里的锣鼓人就开始为元宵节锣鼓表演做准备。小小人儿张勇总是跟在锣鼓队后面观察鼓的打法,锣的敲法,钗的拍法。他当时的想法就是: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好鼓手。
张勇15岁那年,听说临汾的威风锣鼓学校要招生,软磨硬缠,要去学打锣鼓,爸妈拗不过他,只好放行。在学校里,他的勤奋得到了锣鼓专家韩德行的赏识,经常给他吃“偏饭”。张勇年纪小,但很能吃苦又争气,在鼓乐学校和鼓乐团的五年时间里,张勇和同学们背鼓谱、强身段,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锣鼓表演功夫。在鼓声中张勇渐渐成长起来,带过他的老师都夸他是一个好苗苗,前途无量!
当一身本领的张勇立志在锣鼓圈里大干一场时,正遇到传统文化不景气,民间锣鼓没有市场的时候,锣鼓学校也在那时因故解散了!张勇的梦还没有开始就戛然而止。为了生活,张勇开始走向社会。他开过网吧、开过饭店,后来在克斯勒汽车4S店当销售员,直至年薪12万元的经理位置。不愁吃,不少喝,按说该满足了,可张勇不满足。当一个好鼓手的初心,始终在他胸膛里跳跃——我还要回到锣鼓行,这里才是我的天,我的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新兴娱乐方式对传统锣鼓文化冲击很大,许多村里的锣鼓家伙躺在库房里睡了大觉。张勇一直怀揣着建一个锣鼓传承基地,让威风锣鼓再次威风起来的梦想。
2008年,张勇的启蒙老师找到他说:“我早就知道你这娃的心思还在锣鼓上,咱们一起把锣鼓再搞起来吧,锣鼓的未来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看着韩老师企盼的眼神,张勇的心再一次燃烧起来。那天,师徒二人相谈甚欢。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韩老师得了重病,老人家临终之前紧紧拉住张勇的手,再三叮嘱他:威风锣鼓这一传统艺术说什么也不能丢。
这一年,张勇辞退了稳定的工作,一个人、一面鼓、一间房、一台电脑,潜心研究威风锣鼓。他接过了韩老师沉甸甸的嘱托,担当起传承传统锣鼓文化的重任。
万事开头难。张勇决定先从建立传承基地干起。没钱怎么办?张勇拿出了当经理时的全部“家底”,还不够,就向亲朋好友借。没地方怎么办?张勇就一次、两次请求相关单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展示才华的“窝”。没有师资怎么办?张勇就把自己锣鼓学校的同学请来。 暑来寒往,经过他和鼓友们的耕耘,一座占地10余亩、专职从事威风锣鼓的编排、演出,以及服装道具的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锣鼓文化公司拔地而起,目前已是传承晋南威风锣鼓的大本营。
十多年来,张勇越是上坡越使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他把锣鼓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作为自己的神圣之责,十年间,张勇走遍了31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城市,在全国各地培养了10万锣鼓大军。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神州大地活跃着无数支扎根当地的威风锣鼓队。
张勇还把威风锣鼓的种子播进智利,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2011年1月,张勇知晓远在智利的华侨许敬言有请他去智利培训中华振兴锣鼓队的愿望后,慷慨答应免费去教。7月15日到智利,7月16日张勇就走上了讲台。经过21天的培训,智利中华振兴锣鼓队的第一支曲目《出征》在智利圣地亚哥武器广场擂响,向当地民众展示了中国锣鼓的风采,万余民众送上阵阵喝彩。站在指挥台上的张勇热泪盈眶,让威风锣鼓走向国门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近几年,张勇为抢救传统锣鼓不懈奋斗着。他长年累月走进田间地头乡村院落,寻访、记录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头脑里的活鼓谱。经过数年努力,由张勇主编、搜集有1000首乐谱的《晋南威风锣鼓乐谱集锦》一、二辑出版发行,成了普及威风锣鼓的好教材;针对零基础的锣鼓文化爱好者的《零基础学打鼓》一面世就广受好评。他编创的众多威风锣鼓作品走上了中央和地方多个电视台,其中,《丁陶鼉鼓》《丝路欢歌》连获第十六、十七届文化部群星奖;国家大剧院,上海大世纪舞台,经常活跃着威风锣鼓人的身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张勇为传承威风锣鼓所作的努力,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他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多次荣获“锣鼓杰出人物、杰出传承人、高层次人才、三晋英才”等荣誉称号。他深情地说,自己未来的路就是将威风锣鼓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威风锣鼓!
张勇,锣鼓行里的一条汉子!
董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