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夏县水头镇,是运城市小麦的主产区。在春节期间,馄饨馍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馄饨馍除了宴请宾客外,还被赋予形形色色的祝福意味,被当作重要的礼品相互馈赠,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
馄饨馍是家乡人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特色面食,口感筋道,香甜味美,历史源远流长。传说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迎娶美女太姒时就有了。这“馄饨”二字,与“混沌”谐音,含有吉祥、团圆、喜庆、平安等寓意。
添岁馄饨馍是每年过年前蒸年馍时家家都要蒸的,添岁馄饨馍比较小巧玲珑,是在馒头上捏像蜗牛一样的螺旋形帽檐。过年添岁,全家老小每人一个“添岁馄饨馍”,有的里面还包有硬币,大年初一吃团圆饭时,谁吃出来这个硬币,他就最有福气。老年人的添岁馄饨馍一顿吃不完,放到下一顿再吃,别人是不能帮忙的,怕给老人减寿;鱼馍,灵动鲜活,寓意“年年有余”,鱼尾翘起,似在跳跃,满含对富足生活的期盼;石榴馍,籽粒饱满绽露,象征多子多福,希冀家族繁衍昌盛;寿桃馍,粉嫩圆润,为长辈贺岁添寿。亲戚间走动,换的是馍,包含的是亲情的延续和不断认同。这些花馍是民间艺人指尖上的艺术品,寄托了百姓心底的美好愿景,珍藏了家乡人生活习惯中的文明密码,既有对先哲前贤的尊重,又有对天人和谐的尊崇,更有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祝福。
蒸馄饨馍是家乡人腊月的重要活动,它费时费力,堪称一项浩大的“工程”。“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其实,春节前半个月左右就开始动手准备了。蒸馄饨馍成为农村过年时一道颇为壮观的风景线。说来也怪,一般蒸馍都是妇女们的事,然而蒸过年的馄饨馍,男人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先是取了上好的麦子,淘洗干净,开始是用石磨驾牲畜磨面,费时费力,后来用机器磨面,就轻松多了。再就是在蒸馍前,母亲就认真清洗瓦箅和铁箅,后来换成了铝箅,洗干净后再晾晒备用。小时候,生活困难的日子里,家乡人平时舍不得吃细粮,基本上是以玉米面为主,条件不好的家庭还要吃高粱面等其他杂粮。而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不但要蒸白面馒头,而且用的还都是第一茬箩子过出来的面粉。馒头还要蒸得多,足够吃过正月十五,馒头更要蒸得好看,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家庭主妇持家的本领。
前些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各家就安排好时间,亲戚邻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轮流去各家,互相帮忙揉面蒸馍。馄饨馍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它通常使用上等的小麦面粉,从发酵、和面、压面、塑型都有严格的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我家蒸馍时,前天晚上母亲就开始用老酵面和面,常常要和好几盆面。冬天气温低,为了发面,和好的面要放在热炕上用被子盖着发面。每次母亲会叮咛“你们睡觉时别乱蹬,小心把面盆给蹬翻了”。
第二天,全家人早早起来,男女老少齐上阵都忙不过来,邻里也会过来帮忙。小时候我最喜欢看蒸花馍,这时候,你随便走进哪一家的院子里,都可以看到那家的男主人腰系围裙,挽着袖子,正在用一个大盆和面。为了将面发得硬一些,使蒸的馍好吃,还要在酵面里撒些干面反复揉,然后就是放碱。偌大一盆面,无论是将面揉光,还是将碱施匀,除了要有一定的技巧外,还得要有一定的气力才行。怪不得这和面、揉面是男人们干的事了。等到面发好、揉好后,女人们就忙了起来。她们在案板上摆开了战场:经验丰富的桃仙婶、云嫂、改换嫂等人,先将揪成的一个个面团在手里灵巧地旋转成椭圆形,而后用木梳在馍的上面压成或方或长或菱形的各种好看的花纹,用手把它盘起来,馄饨馍的模型就做好了,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精美花馍。
火候也很关键,刚上锅时必须用大火,这样蒸出来的馍才“暄软”。蒸好的馍一出锅,馄饨馍的热气便裹挟着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整个屋子仿佛被这温暖而美好的氛围填满了。那一个个花馍像是被施了魔法,比进锅前更加饱满生动,细腻雪亮,造型美丽,让人赏心悦目。你看,那鱼馍像活了一样,鳞片在热气的氤氲下闪烁着温润的光,似乎下一秒就要摆尾游弋于这腾腾热气之中;兔子馍乖巧地蹲坐着,耳朵俏皮地竖起,红眼睛像是两颗晶莹的宝石,透着灵动与活泼;枣馍上的红枣颗颗饱满红润,像是镶嵌在馍上的红宝石,散发出诱人的甜香气息;一个个精美的馄饨馍,与其说是食品,还不如说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象征着来年蒸蒸日上,日子红红火火。
有时候人手不够,母亲还会让我给蒸好的花馍点红点。花馍上的红点有着特殊寓意,象征着吉祥喜庆,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红火的期盼。我总是拿着柴火棒小心翼翼地蘸上红颜料,轻轻地在花馍上点上那象征着吉祥喜庆的红点。每点一个,都仿佛在为新年注入一份美好的祝福,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生怕一不小心就把红点点歪了。
馍出锅后,还要晾馍,让其冷却。为了防止热馍粘连,同时为蒸下锅馍清理笼箅,母亲会将一个个热馍快速从箅子上取出,然后又迅速放置到提前铺好的干净芦席上,等第二锅馍出锅前,再将馍拾到筛子里,竹筛子瞬间变成了聚宝盆,容纳着全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母亲迫不及待地拿馍献给祖先、灶神和土地神,祈祷保佑全家平安,来年五谷丰登。接着会仔细查看馍的质量,碱的使用量,馍皮有没有裂开。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下一锅的工艺与配方。因为接下来会蒸走亲戚用的馍,这种馍要求馍味醇正,颜色白亮,蓬松筋道,口感香甜,外形还得漂亮,高质量的馍拿给亲戚,总会收到诸如“谁谁家的馍蒸得真好”的好评。有一年因蒸得不好,觉得拿不出手,母亲执意要再发面次日重蒸。
全部蒸完后,父亲对蒸笼及厨房进行卫生清理。待晚上馍彻底冷却后,父母亲还要将所有馍收拾储藏起来,不但要利于馍长久保存,还要防止老鼠偷吃。
馄饨馍,是家乡人古老的面食文化,也仿佛是一个小戏台,演绎着河东人民的风雨人生,向世人传达着他们对生活的憧憬与祝福。多少年来,大家拿着馄饨馍走亲访友,品着美食,话着亲情,谈着新年愿景,既联络了感情,也度过了欢乐祥和团圆喜庆的新春佳节。
现在生活富裕了,大家走亲戚不一定拿馄饨馍了,搭锅蒸年馍的家庭越来越少了。蒸年馍的忙碌场景逐渐淡化,那熟悉的味道早已不再,但童年蒸年馍的记忆在我脑海中却依然清晰。这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深情故事的载体,串起我对家乡馄饨馍的无限眷恋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家乡盛产的小麦有名,家乡的馄饨馍更有名!近年来,家乡人到外地开馍铺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种气候,打响了“夏都馒头”的劳务品牌,全镇仅蒸馍一项产业年收入可达5亿多元。馒头产业,逐渐成为家乡水头镇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和有力抓手。
家乡的馄饨馍,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乡的馄饨馍富了峨眉岭下涑水河畔的父老乡亲!
我爱家乡承载着厚重文化的传统美食——馄饨馍!
彭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