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以前只知道玉米皮能烧火,没想到还能变成钱袋子!”6月30日,在隰县下桑峨村草编基地,55岁的村民张秀娥拿着编织物笑得合不拢嘴,“都是艳玲带着我们一块儿学,人可好哩!”
近年来,隰县草编基地作为推动县域草编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立足本地丰富的玉米皮资源,深耕玉米皮编织特色产业,打造出涵盖坐垫、果篮、精美装饰品等多品类的特色产品矩阵,以创新驱动与文化传承并行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张秀娥提到的艳玲,就是今年3月凭借精湛技艺获评“山西省第二批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的该县草编技艺讲师王艳玲。
为进一步提升草编产业的文化传播与展示效能,县政府专项投入资金,扩建120平方米的草编作品展示工作室,与原有100平方米空间形成联动。新工作室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精心规划多层次、多规格的展陈区域,全面升级基地的展示展演功能。同时,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通过专业人员系统化讲解、数字化归档等方式,实现草编非遗的规范化传承与精细化管理。
在强化人才支撑方面,基地构建起“线上+线下”双向培训体系。在线下,下桑峨村、寨子村、马家村、三交村等村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玉米皮编织技艺培训;在线上,联动大宁、襄汾等周边县域,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培训覆盖面。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培训活动20余期,惠及学员超千人,成功培育出1名金牌导师、6名持有山西省人社厅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60余名技艺精湛的骨干能手,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才动力。
在提升品牌影响力方面,基地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各类行业赛事与文化活动,持续探索产品创新、市场推广及业态融合新路径。今年4月,王艳玲的作品《九凤玲珑冠》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三届纤维艺术作品展。农闲变农忙,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创收致富能力,也擦亮了隰县草编品牌,推动草编产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张振宇 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