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以前总觉得直播带货是年轻人的专利,参加完培训才发现,我们村里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7月3日,在隰县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果农李贵宝举着刚剪辑好的短视频笑得合不拢嘴。这抹发自内心的喜悦,正是隰县近年来破解乡村人才培育难题的生动缩影——通过精准“滴灌”、多元赋能、长效“续航”,不断解锁乡村人才发展“密码”,为县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人才根基。
“想学好电商直播,可不知从哪儿下手”“隰县小西天火了,我们也想给家乡宣传出份力”……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诉求,如今成了隰县人才培训的“指南针”。县工科局、文旅局党员干部沉下身子深入企业、乡村等一线,与果农、手艺人面对面交流,精准掌握其在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梳理农业技术提升、电商运营、乡村文旅开发等重点需求清单,为各类人才培训内容的确定提供依据,定制专属成长套餐。
“咱玉露香梨金贵,防治病虫害就得眼尖手快”,在居子村的梨果园里,这样的田间讲堂已是常态。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汤浩茹深入阳头升乡,为农民解决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实际问题;32名山西农业大学梨果专家驻县指导,构建“专家团+工作站+田间课堂”服务模式,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痛点。截至目前,累计培养技术型果农3000余人次,直接带动年梨果总产量突破9600万公斤,总产值4.8亿元。
“大姐,您看,玉米皮这样折一下,就能编出漂亮的胸针……”镜头前,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艳玲手指翻飞,玉米皮在她手中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依托县党群服务中心,县创新创业基地与下桑峨草编实训基地形成联动,200余名妇女先后参加10余期草编、针织、布艺手工等技能培训;在新媒体运营人才基地,1300余人次学会了直播带货。“爱临汾·爱隰县·赢未来”“跟着悟空游隰县·梨花又见小西天”短视频创作大赛让农闲变农忙,切实提升了群众创收致富能力。隰县乡村人才培训正在为当地产业振兴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