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晋风晋韵

代州钟楼大铁钟

  何以代州?君不见,巍巍雁门山,滔滔滹沱水,烽烟若燃起,闻钟催人归。这就是古代代州,今称代县。
  “闻钟晚归急,炊烟牵人意。夜半声忽起,城头传战檄。”这是钟楼之钟的功能作用发挥,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各式钟难以尽数。根据明代《边靖楼记》的记载,得知代州钟楼和边靖楼史上相互配合,成为代州的预警系统。每当雁门关长城发生战事时,屯驻州城的将士们在边靖楼上望见狼烟四起后,就会及时地敲击钟楼上的大钟。听闻钟声“雄浑激越,闻之铿锵以亢足,有号令之象也”,州城就会紧闭十二道大小城门,启动应急预案。据老者们讲,这是对整个城市进行警示,提醒大家提前做好备战、防御。实际情况是,烽燧发挥着千里之遥,传递信息的作用;钟楼展示接受警情,迅速传达的功用;边靖楼起着集合将士,发号施令的作用。过去钟楼之钟,有专人看护,专人值守。甚至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专人负责按时敲钟。
  据《重修钟楼碑记》称:“吾代东接神京,西通晋省,北接雁门之险,南绕滹沱之胜,以固城垣半阔,科名焜耀,洵为山右之名郡也。至于城中胜迹,不可悉数。而四城十二楼,周围环绕其中之岿然在望者,鼓楼而外,则钟楼也。”足以说明边靖楼、钟楼在大众眼里是多么令人瞩目,自古以来,说法一也。“近年来钟楼鼓楼俱已焕然一新,而钟楼之台址,将有崩毁之患,兼之‘武臣坊’檐木榻毁于往来行人及旁列铺户,有恐不便,余等触目惊心,公议捐修,竭数月之力,共凑制钱一千二百有余串,庀工鸠材,废者修之,坠者举之。始于壬子三月,落成于是年秋九月。鸟革翚飞光彩夺,洵足于城楼鼓楼后光辉映矣。明万历十四年兵备道张维诚葺而新之。康熙四十八年雁平道杨宗气、知州滕天宪重修。”代州钟楼始建于何时,目前考证认定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成化十四年火焚重建,现为明成化年重建的遗构。但修葺历史沿革分明,为研究雁门军事历史可提供借鉴资料,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钟楼之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口大铁钟,据光绪《代州志》载:“灵岩院今不知所在,钟亦不知何时移之城内。撰铭之王璧无结街,以文有‘敝里’字知为州人。钟甚巨,悬梯其侧始可扪读,而溶治不精,字多残泐,文粗能成诵。书则俗工所为,无足观也。”载文已经详尽地道出钟之大致形貌特征和位置所在,并明确指出钟原本为灵岩院所有,不知什么时候移到了代州古城钟楼内。据老人们回忆,从前代州钟楼的钟一响,人们站在西留属村的钟底下都能听见远远传来的古城钟声,要是西留属的钟一响,站在代州钟楼巷也能听见。上辈人口口相传,说那是姊妹钟神在加持护法的缘故。
  钟楼之钟的价值在于何处呢?据《边靖楼记》载:“……于州之西为振武,兵民有所依矣。翼七载,春三月,侯复卜卫之右隙地,筑台建楼,设钟,为兵民之警焉。侯之功可谓伟矣。”说明钟楼之大铁钟当时为确保城池安全,知州经常采取宵禁制度,早晨敲钟打开城门,放下吊桥方便百姓往来出入。晚上击鼓收起吊桥,关闭城门。钟楼大铁钟与边靖楼大牛皮鼓相互配合,织成代州的预警系统。遇到雁门关战事发生,边境楼上守卫将士则会及时地擂响大牛皮鼓,钟楼收到信息就会敲响大钟。打破常规必然事出有因,敲击的节奏是“紧七慢八,不紧不慢二十下,最后再敲三下,共计一百零八下”。此时大铁钟之声响彻整个代州城,催促官员做好备战工作。古人认为,钟声洪亮代表阳,可以与天沟通,象征太阳升起和万物复苏,故而灵岩院和代州钟楼都对大铁钟青睐三分。
  代州钟楼,造型隽秀俏丽,光彩照人。梁架精巧别致,造型奇特。斗拱规整繁复,屋顶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大铁钟看似平平无奇而又相当笨拙,其实不然,大铁钟的音色雄浑,气势豪迈。无战事时,楼与钟一明一暗,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谁又能想到,一口大铁钟,竟牵出了一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世今生呢?

原雪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