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天气异常炎热,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温陈街道金谷家庭农场的1000多亩麦田里,金色的麦茬整齐地铺展。
该农场由石林林和丈夫刘美龙共同经营。麦田里,几台大型农机正轰鸣着在麦茬地上同步进行着玉米精量播种和滴灌带的铺设作业。
这片沿黄沙性土地,曾因结构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微生物活性低,被视作增产的“绊脚石”。传统的大水漫灌难以保障玉米群体整齐性和水肥充分供应,但石林林夫妇用科技改变了现状。“科技法宝”的核心,正是山东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姜雯教授团队研发的“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回想起去年秋天那令人振奋的测产验收时刻,姜雯欣喜地指出:“这项技术真正实现了‘滴水出苗、水肥精准按需供给’,一举攻克了玉米生育期干旱缺水和中后期追肥两大难题。在沙性土壤上应用,效果远超预期,实现了节水25%、节肥15%、增产15%以上的显著目标。”
作为茌平区鑫禾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石林林今年进一步引进了高性能收割机、玉米精量播种机、自动加肥机等智能装备,深化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真正实现种、管、收全流程高效智能作业。她介绍:“玉米精量播种机精准地将一粒粒种子植入土壤,自动加肥机与铺设机械紧密配合,将肥料精准送达播种行的同时,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也如同‘毛细血管’般被同步铺设在玉米行间,实现播种、施肥、铺管一体化。通过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预计每亩地可以节本增收600元左右。”
“这好比给刚种下的玉米配备上了‘智能饮水机’。”姜雯形象地解释,“铺设滴灌带与播种同步完成,能确保新种的玉米第一时间喝上精准调配的‘第一口水’,完全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单独耗费时间去浇地造墒。这种‘种、管(水肥)同步启动’的高效模式,将传统农忙时间缩短了近一半。”
“播种-施肥-滴灌带铺设”的多机协同高效作业模式,不仅将夏种时间压缩到极致,更确保了新一季玉米能在最佳条件下萌芽生长,为实施精准水肥管理奠定了完美基础。
据《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