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晋风晋韵

龙门战鼓

  •   我的家乡运城河津市,古称绛州龙门。老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年闹社火,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为了看社火,我小时候曾经跟小伙伴们爬过树,上过房。
      全国各地的社火各有不同的风格,龙门社火在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抬阁等项目上与全国各地差别不大,差别最大的在锣鼓上。与许多喜庆锣鼓不同,龙门锣鼓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战争风格,我姑且称之为龙门战鼓。
      龙门战鼓有多种曲牌,比如“牛抬蹄”“老虎下山”“乱刮风”“十不闲”“秦王点兵”“秦王大战刘武周”等。
      最常见的龙门战鼓表演俗称“牛抬蹄”,也有称之为“上庙鼓”的。之所以称为“上庙鼓”,据老人们说,这种表演原先是逢年过节时老百姓祭拜天地社稷宗庙时敲的一种锣鼓,后来演变为用来迎接凯旋的将士们。之所以称为“牛抬蹄”,我看是因为表演时队员们的步伐坚定稳健,表演时讲究立身中正,脚底生根。
      锣鼓表演前先是跑报马。打扮成武士的骑手骑着快马从远处飞驰而来,这是模拟古代战争中打了胜仗以后,派探马来报送捷报的情景。一般情况下,跑报马的时候伴随着放火铳。火铳是在一根一把粗的齐眉棍上接一个装火药的小圆铁桶,俗称火铳头。火铳头里可以装进去三两左右的黑火药,装上火药后,用事先备好的木头塞子塞紧铳口,反过来在地上捣实,火铳头边上有一个小孔,用来插入火药捻子。火铳有一定的杀伤力,因此都是朝天燃放的。火铳放起来声音巨大,发出的冲击波有时能震碎窗户玻璃,甚至把耳朵震坏。因此,放火铳的人事先都用棉花塞住耳朵,并佩戴头盔。火铳燃放后,感觉地动山摇,声震数里,火铳塞子被炸碎后飞向空中,铳口上方则形成一个烟圈逐渐向外扩散。小时候我可是多次领教过火铳的威力,后来一见放火铳就赶紧用双手把耳朵捂住。放火铳据说也是一种传递胜利喜讯的方式。报马在火铳巨大声响的激励之下可以跑出最快的速度,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入到战争的氛围之中。放火铳和骑报马可以说是勇敢者的游戏,尽管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过年闹红火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据说有勇敢者竟然敢骑在报马上放火铳!
      报马和火铳过后,撼人心魄的锣鼓表演就正式登场了!
      随着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如滚滚春雷般动地而来,只见一排排武士打扮的锣鼓队员迈着豪迈的步伐缓缓走来,走在前排的是几名鼓手。直径70多厘米的战鼓用红布带子系着,带子斜挎在鼓手的肩膀上,战鼓在鼓手的腹部位置,敲鼓的鼓槌是胳膊粗的木头棒子,木棒敲击战鼓发出撼人心魄的鼓声,让人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鼓手的后面是抡大镲的武士,这些武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壮大汉,左右手里各抡一个明亮的铜制大镲,队员们背上别着明晃晃的钢刀,刀把上装饰着用红绸布打的花结,看起来威武雄壮,简直可以直接奔赴战场了!大镲外侧系着红绿绸带,几十面大镲一起抡起来的时候,动作整齐划一,绸带翻飞,声音清脆悦耳,阵阵金光闪过,如同黄河波涛翻滚,令人激情澎湃,豪气顿生!
      锣鼓队伍的最后是敲锣的武士,一人一面铜制的大锣,用一把木头棒子敲击,发出整齐划一的锣声,配合战鼓与大镲,共同奏出壮美的乐章。
      整个锣鼓队的指挥员一般由两名美女担任。指挥员也是武士打扮,用来指挥的工具是一根四五米长的柔韧的长杆,长杆上每隔十几厘米缠着彩色的绸带。指挥的时候,两名指挥员躬身抖动长杆,长杆上的绸带上下飞舞,与抡动的大镲,豪迈的鼓声互相配合,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表演的人数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能达到四五百人。队员都是武士打扮,背上都别着钢刀等武器,完全是模拟战争的风格。表演中队员们可以变换不同的队形,组成不同的阵式进行表演;大镲可以抡小圈也可以变为抡大圈。在表演达到高潮的时候,随着指挥员的哨声,几十面大镲瞬间同时由抡小圈改为抡大圈,动作整齐划一,一时间金光闪烁,气势如虹。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挥洒自如,观众们也看得如醉如痴,不时发出赞叹声。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精彩的锣鼓表演了!
      “上庙鼓”只有战鼓、大镲、锣三种乐器。而“十不闲”锣鼓除了以上三种乐器外还增加了两种乐器,一种叫铙钹,一种叫十不闲小鼓。乐器种类的增加使“十不闲”敲起来声音层次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十不闲”锣鼓据说是反映老百姓从事农业劳作时繁忙的情景。
      “乱刮风”锣鼓最初是模拟自然界刮大风的情景的。所用的乐器有大鼓、战鼓、大镲、锣、铙钹等。表演时节奏紧凑,铿锵有力,顿挫感强,大起大合,听完令人大呼过瘾!
      另一种龙门战鼓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清楚的,叫做“秦王大战刘武周”。我在老家的一位锣鼓领队那里见过这个鼓谱,艺术性地再现了当年秦王李世民大战刘武周的情景,全曲分为行军、爬坡、风搅雪、狗撕咬、混战等几部分。用的鼓是一米多高、直径近两米的大鼓,还有大镲、铙钹、锣等乐器。优秀的鼓手在打鼓的时候动作舒展大方,非常投入,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而且优秀的鼓手非常重视与其他队员的交流与配合,实际上同时担任指挥的任务。这首曲牌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争场面,整体风格慷慨悲壮,大气磅礴,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个鼓谱比较长,整体敲完约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中,鼓声时高时低,节奏时快时慢,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有一首著名的曲牌叫“秦王点兵”,多次在电视节目上播放过,艺术性地再现了秦王李世民沙场点兵的盛况。在我省临汾一带盛行的“威风锣鼓”,用的是“老虎下山”的曲牌,也属于战争锣鼓一类,是目前最有名气的锣鼓表演,曾参加过亚运会等重大庆典活动。
      还有一种马拉鼓车的锣鼓表演,十几匹甚至二三十匹马拉着一辆大鼓车呼啸而过,鼓车上有两三面大鼓,有几名鼓手同时擂鼓,另有十几名锣鼓队员同时表演,锣鼓声声震数里,非常震撼人心。
      为什么龙门锣鼓有如此明显的战争风格?个人认为这与龙门一带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龙门一带地处汾河下游平原地带,是重要的粮棉产地,黄河与汾河在此地交汇,地理位置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与西魏以黄河汾河为界,在此地展开了几十年的拉锯战,最终西魏战胜东魏,为其后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当时实行的是府兵制,当地百姓农忙耕种,农闲练兵,战时打仗,因此当地民间至今仍留存有一些战争的遗风,而锣鼓艺术作为服务于战争的传统文化形式,就被代代相传保存了下来。
      锣鼓表演已经融入了龙门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许是习以为常的缘故,老百姓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的价值。其实我觉得锣鼓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绛州鼓乐本身就独步天下,龙门战鼓作为绛州鼓乐的一个分支更有其独特之处,应该加强研究、保护和传承。

    李永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