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乡土文化

父亲的文化

  父亲出生在民国初年神池县一个穷乡僻壤的佃农家庭,没上过什么学校,虽已年过八旬,仍然目不识丁。
  父亲真的目不识丁,因而常请识字人帮写念书信、记账算数、书写春联,常发生将大面额粮票、布票、棉花证等以小面额支付的可悲事,甚至把大面额钞票也以小面额花出,为这不识字,父亲确也作了不少难,因而常被那识字人嘲笑为没有文化的人。
  我承认父亲不识字,但绝不承认父亲没文化。文化这东西是很奇怪的,识字与否固然是有无文化的象征,识字多少,又是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但它不是文化的核心和文化的全部内涵。倘若按此去衡量父亲,他肯定是没有文化了。然而,总觉得父亲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这不是因爱所产生的幻觉,而是从父亲言行中体味出来的感受。父亲一生与土地为伴,直至80岁高龄仍躬耕于垄上,用那原始的工具在黄土地里翻刨着生活的希望。这厚重的黄土地孕育出父亲厚重的文化底蕴。小小的山村,几十户人家,人们都相互照应着,由于这“相互照应”便营造出小山村祥和的氛围。
  村里不论谁家办喜事、办丧事,都有父亲忙碌的身影。他既做琐碎事,又指指点点,生怕疏漏,造成麻烦。你说这是不是文化?邻里发生纠纷,不知父亲用什么妙法便化干戈为玉帛;如遇婆媳争吵、妯娌不和、兄弟分家等头疼事,不论本族,还是外族常请父亲出面,不知父亲下的是什么灵丹妙药,便使发生矛盾的家庭和好如初。你说这是不是文化?村里谁家的儿子没娶媳妇,谁家的姑娘没许人家,父亲常惦记着,并为其牵线搭桥,甘当红娘,使之喜结良缘;山村虽小,也有百十口人,谁是何时过生日,他都记得清楚,有时还检点提醒,生怕家人忘了庆贺。不知这是否称得上文化?当本村和邻村发生纷争,不知父亲用什么锦囊妙计,纷争便得到化解。这是否称得上文化?不论谁家因事让父帮忙,父亲便放下手中的活,立即前往。父亲一生贫穷,偶有几个小钱,遇有急困者会尽其所有,倾力相助。这些是否属文化范畴?
  记得40多年前,父亲用卖药材的几个血汗钱,买了块蓝色的华达呢布料,为儿娶媳做着准备。时隔不久,本村的一小伙子找对象,因缺块这样的布料面临告吹,那家大人便向父亲借用,父亲毫不吝啬地借给。当时我心里很是不快,可父亲劝导说:“乡里乡亲的,哪能见难不帮。”两年后,却还来质量相差很远,名叫纱卡的布料,我要找那家说长论短,被父亲制止。说什么“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不仁的,还有不义的?不要因小事伤了和气。”现在回想起来,父亲那宽宏大量,胸容不平的气量,一直在影响着我。父亲的行为和气量不知是否属文化范畴?
  父亲的行为,换来了乡亲们的爱戴。不会忘记,70岁的父亲,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村,不愿离开朝夕相处的乡亲随儿生活,孤身一人在小山村又生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若不是得到众乡亲的关照,其境况是很难想象的。不会忘记,父亲八十寿诞时,我和爱人孩子从忻州赶回为他祝寿,原准备自家操办,却变为村里人的行为,乡亲们还从县城为父亲买了生日蛋糕,以示祝贺。这种刮出风才会下回雨的回报,不知可否称其文化?
  文化是社会的表现状态,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父亲和父亲的父辈们那善良的秉性,助人的精神,包容的气量是这“总和”里的一部分。如此一想,便觉得父亲不仅有文化,而且还高着呢!

杨宇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1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