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政法

省人大常委会围绕科学普及工作开展执法检查——

“硬措施”夯实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提升全省人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办法》的有效实施,开展了执法检查。检查组在听取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的基础上,赴运城、临汾、阳泉三市,采取实地检查、问卷调查、听取汇报、就地反馈等方法进行了检查。同时,委托晋城、吕梁两市人大常委会在本市范围内开展检查,并形成报告提交检查组。

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

  今年5月,我省举办了以“科技强国,科普惠民”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不仅有多项科普博览展示,让公众近距离体验科技成果,感受科学魅力,同时还安排了科技创新成果对接展、科普讲解大赛、科技下基层扶贫、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等多项活动。这是我省连续第十八次举办科技活动周,也是我省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传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省政府建立了由省政府领导为组长,2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科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保障经费投入,落实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科普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走近群众。2018年,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8.03%,全国排名第15位。
  截至2018年,全省共认定省级科普基地160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5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2017年、2018年,每年评选25个优秀科普示范社区。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各类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以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科普工作室(站)、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为基础,以社会科普设施及资源为支撑的市、县(市、区)、街道(镇)三级科普设施网络体系。
  全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类”重点人群科普培训力度,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针对在校学生,大力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以阳泉市矿区赛鱼小学科学宫、运城市盐湖区钱学森科技小学、临汾市流动科技馆为代表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科学教研活动,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针对农村居民,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安排建设31个科普惠农中心服务站,加强对薄弱地区的科普精准帮扶。针对城镇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等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此外,还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手段,举办院士专家科技讲座,开设科学思维与决策系列课程,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科学素质要求列入公务员考察考核和录用的内容。

科普事业发展短板仍突出

  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显示,我省科普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短板仍然很突出。主要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普人员队伍薄弱,高端专业人才短缺;科普基础设备不健全,综合性科技场馆建设严重不足,发展不平衡;科普知识更新慢,科普服务能力不足,科普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报告指出,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科普工作与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等工作相比,是阶段性工作而非经常性工作。一些市县政府未按要求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普法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不健全,甚至存在主导作用发挥不够、职责弱化、相互推责等问题。除省本级外,各级政府科普投入标准不高,还存在经费投入较为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且普遍没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入科普领域、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不充分。检查中发现,一些少量的社会民营科普教育基地仅靠门票维持基本运转,无法更新科普内容和科普手段。
  科普人员队伍薄弱、高端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据统计,2017年,我省每万人拥有科普人员不到10人,与全国平均12.93人/万人还有差距。报告指出,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培养、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能进行科普创作、科普讲演的高素质科普工作者相对短缺,志愿者队伍的动员、鼓励、管理体制也不完善。
  目前,我省仅有4个科技场馆,分别是省科技馆、临汾市科技馆、清徐县科技馆、平定县科技馆,数量和面积排名均为全国第27位。全省科普基础设施不健全、综合性科技场馆建设严重不足,科普服务能力明显不足。设计接待能力只有60万人次/年的山西省科技馆,目前年接待量达到130万人次,严重超负荷运转。
  此外,我省科普工作还存在针对性、时代性不强等问题。面向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培养覆盖面窄,科普知识更新慢;有的地方仅仅是通过设立科普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形式开展科普活动。

由“软任务”变成“硬措施”

  “要把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措施’。积极发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主体作用,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发展规划、财政资金、公共资源配置上提供有力保障。”报告围绕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制度体系,按照职责分工,将科普工作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培植新兴产业等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各行业与科普融合,形成支持科学技术普及、推动科学素质提升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强化社会动员机制,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科普工作。
  各级政府在逐步提高科普投入的同时,要对不落实或落实标准不够的部门或单位加大问责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主动探索多种融资形式和市场化运作方法,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或者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科普教育基地。
  报告建议,要建立对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制度,积极探索科技工作者职称评定和晋级评价机制,出台政策给予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的待遇,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绩效分配的重要评价内容,调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创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新媒体、自媒体的运用,以5G技术、智慧城市建设等为契机,规划并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推动科普服务效益最大化。

本报记者 杨 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25期

  • 第2019-09-24期

  • 第2019-09-23期

  • 第2019-09-22期

  • 第2019-09-21期

  • 第2019-09-20期

  • 第2019-09-19期

  • 第2019-09-18期

  • 第2019-09-17期

  • 第2019-09-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