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的《红日》是红色经典、长篇军事小说。作者在伟大的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1947年著名的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然后就有了写作的冲动,持续了10年,小说《红日》终于在1957年发表,并获得巨大成功。至1990年作者去世为止,共发行187万册,可见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红日》写了3个著名战役:涟水战役,吃了败仗;莱芜战役,大胜;孟良崮战役,虎口拔牙,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一举扭转山东战局。
小说情节吸引人,人物也栩栩如生,如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班长杨军、秦守本、张华峰,战士王茂生,都是高大上但性格各异。现在的年轻读者有的认为,本书的人物描写有夸大成分,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也不理解那个年代的背景,当然就更理解不了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烈士的所作所为了。但我却觉得并非如此,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就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事实上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信念,那是国民党军怎么也比不上的,还有铁的纪律也是亘古未有的,否则怎么能让战士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呢?
莱芜战役后的总结会,写得生动,真实感很强。沈振新与黎青、杨军与阿菊的爱情故事温馨感人。相对而言,副军长梁波与区委书记华静的爱情故事,就有点狗尾续貂了。356-359页对战士张德来的描写很感人。这个人物是书里的小配角,笔墨不多。对他的书写可分两个阶段,刚参军时张德来胆小如鼠,莱芜战役中吓得神经不正常了。但在战后休整阶段,亲眼看见敌机轰炸平民百姓,在拯救被炸死的无辜放牛娃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勇敢起来。这个过程的描写,真切感人,催人泪下。应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能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必然的。像张德来这样胆小如鼠的老实人,也能在事实的感召下,变成勇敢无畏的战士,何况其他普通人呢?这样的军队注定是战无不胜的。
写男女爱情,点到为止,但很温馨很美意犹未尽。部队作战状态写得也很有意思,沈振新这个军的人,涟水战役之后,普遍军心浮躁,而莱芜战役之始,面对李仙洲的6万军队,又普遍骄傲,错误地认为是吃豆腐;对此有清醒认识的却是刚调过去的副军长梁波,这也不奇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相对而言,反面人物的描写有些脸谱化,都是凶狠、残暴而且色厉内荏。张灵甫与张小甫是笔墨较多、相对刻画成功的两个人物。
莱芜战役被评选为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8大败仗的第二名:不到3天时间,国军73军等6万人被全歼。上榜理由是战后陈诚那句经典妙语,就是放6万头猪让共军抓,3天也抓不完。
3天时间,在国军重兵云集的地区,王牌74师全军覆灭,原因是援军左翼25师、右翼83师与74师相距不到10里,25师在练习折返跑,83师则派一个通信连渗入华野腹地,搞笑地开创了国军特种兵参战之先河。国民党军队之间的配合不仅仅是有问题,而是有大问题,两个部队之间彼此见死不救,内讧而没有斗志,这样的军队岂能不败?所以给了解放军大打歼灭战的好机会。
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3.2万人,其中俘虏1.9万人,击毙1.3万人。这个战役比起莱芜战役的6万人,要少得多,但名气大得多。原因呢,王牌74师是国民党的5大主力之首,74师的覆灭应该是国共两军战争的转折点,战役的结果74师灰飞烟灭,一举打破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粟裕一战成名,成为我军公认的军神。从此山东一带国民党军队就基本处于守势了。
分析孟良崮战役的得失,战略层面,蒋介石与毛主席不是一个层次;战术层面,让人想起三国的失街亭故事,张灵甫犯的错误与三国马谡失街亭一模一样,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了,大部队上了山,其重武器坦克大炮就是废铁一堆,而且3万大军在山顶,不说吃的,就是水源也是大问题。无论战略、战术,都已经是未战先败。孟良崮战役把国民党军内部倾轧、内讧不休的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国民党军的失败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政治上的失败。
古人常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此言实不谬也。《红日》确实是一部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山西省作家协会 山西日报合办
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