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清末粥罐上的植树护绿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万物勃发的春景。中国古代没有植树节,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甚于今人,每逢春季都会种花植树,如藏友吴老师的清代晚期粥罐藏品便极具代表性。
      这个瓷质粉彩粥罐高24厘米,罐身直径21厘米,口径17厘米,圆弧腹,下端内收。平底,配圆盖,平折沿,子母口,外口部露胎,与罐身内口沿露胎相配。罐身绘有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的老者,身边两个童男童女正拿出竹篮里的花木,准备栽种。绿草茵茵,树木苍翠,春花点点,青苔傍石,粥罐圆盖上绘有两个男童在花圃里盘足而坐,好一幅明媚的春日植树图。圆盖饰蜘蛛(喜蛛)和寿桃形状,蜘蛛意谓“喜从天降”“知足(蜘蛛)常乐”,寿桃则代表“高寿”,俱是美好的含义。
      粥罐,谐音“州官”,是专门盛粥用的罐,口径多比食物罐大,便于使用。粥罐已知溯源可追至明朝崇祯年间,流行于清代。明末清初,政局动荡,人们向往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向往高升至州官来改变世道和命运。故而这一时期的粥罐,有着更深层次的使命寓意。
      初期的粥罐,制作精良,为观赏摆件,康熙之后倾向于实用。到了清代咸丰晚期,粥罐得以在民间迅速推广,流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馈赠和娶妻嫁女的必备之物。直到民国时期,制作普通的粥罐才真正被用来盛饭盛粥,同时也被用来存放茶叶、点心、糖果、针线等日常生活用品。因此,在不同地域,粥罐又被称为“饭盂”“糖缸”“盖罐”或“糖罐”。

    周小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3-18期

    • 第2021-03-17期

    • 第2021-03-16期

    • 第2021-03-15期

    • 第2021-03-14期

    • 第2021-03-13期

    • 第2021-03-12期

    • 第2021-03-11期

    • 第2021-03-10期

    • 第2021-03-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