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咱们是一家人

  人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家住万荣县的林君来说,每年“八一”来临,最思念的就是亲人解放军。曾经朝夕相处的110多个日日夜夜,令他刻骨铭心。
  1971年11月8日这天清早,林君与往常一样,早早去大队加工厂上班。不料,机器启动的一刹那,他的右臂被整个绞到天轴之上,身体顿时悬空。在工友们的帮助下,经公社卫生院包扎处理后,林君被紧急送往稷山县人民医院抢救。由于右臂系粉碎性骨折,加之肱骨劈叉后导致动脉、静脉血管全部断裂,在当时的医疗水平和设备条件下,几经努力,血管仍无法接续。主治医生提出:要么截肢、要么转院。
  “林君才16岁啊,今后的路还长着哩!万万不能截肢!”负责护送的大队加工厂厂长鲁银保斩钉截铁地说。
  “那怎么办呢?如果转院,必须在12小时之内到达并实施手术,否则,不仅要高位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险!怎么办?怎么办?”
  突然,鲁银保这位抗美援朝老兵、预备役军官想起了“娘家人”——稷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巩玉发了解情况后,立即以县人武部的名义开出介绍信,并派司机宁师傅驾驶军用吉普车护送林君赶往临汾北郊的解放军115野战医院,“那是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分支机构,医术高超、设备精良。”
  晚7时多,林君在一行人的护送下到达医院,院方立即组织抢救。由于失血过多需要输血,宁师傅又不顾一路劳顿,连夜驱车帮忙找来5名献血人员。
  是夜,手术室里,医生郭玉宝紧握手术镊子,专心致志,穿针引线。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辛努力,血管、神经终于全部接续缝合。
  次日10时许,当医护人员查房时,林君还在昏睡中,郭医生轻轻按了按林君的几个手指甲,见略呈红色,高兴地说:“血液循环良好,手术真正成功啦!”
  “感觉怎么样?还有什么需求?”完全苏醒的林君,听到郭医生的亲切问询,认真打量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就是眼前这位身材魁梧、和蔼可亲的好医生,不仅救了自己的命,还保全了自己的身体,一时间,林君的眼泪夺眶而出。之后1个多月,每隔一天,郭医生都要给林君换药,每次都小心翼翼。穿药芯时,林君疼得“哇哇”叫,郭医生就不停鼓励他,说疼痛是暂时的,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病魔。
  部队医院不需要家属陪侍。所以,林君入院第3天,一切安顿就绪,3名厂领导和亲属就全部撤离。此后,林君与同病房的8名解放军病友和部队医护人员一起度过了治疗及恢复的漫长时光。
  林君不会忘记待自己如亲弟弟的护士长马大姐。他入院后的20多天时间里,因右臂肿胀且用石膏固定,输液扎针都在左手。到了饭点,液体没输完,无法用餐时,马护士长会蹲下身子,一口一口喂林君吃。“把被子盖严实,大冬天不要着凉感冒了。”夜深了,前来查房的马护士长会一边叮嘱一边小心翼翼地给林君把被子盖好。
  林君永远记着与自己病床紧挨的病友郑金聪指导员。他是福建人,性格开朗、心思缜密、友好和善。入院不久,林君感觉自己的伤势如此严重,心里整天闷闷不乐。郑指导员像对待战友一样,语重心长地劝说林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经常带林君到医院生活区看看打篮球,听听歌咏比赛,到医院附近的农田转转。
  3个多月过去了,林君的身体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完全康复。1972年农历正月十五过后,林君要出院了。元宵节之夜,医生、护士及同病房的8名病友为这个来自农村的小病友举办了一场简易联欢晚会,大家各显神通,有的唱歌,有的说快板,有的吹笛子,有的拉二胡,都为林君的康复而庆祝。在众人的邀请下,林君腼腆地唱了几句自编歌词:“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解放军亲……”虽然唱得不着调,但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之情尽在不言中。
  多年来,林君无数次想再回医院,看看亲人解放军,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2009年9月,林君的孩子考入临汾一所大学,他想借送孩子上学之机,去115医院看看。直到这时,他才知道,115医院已更名,转了隶属关系,调往了其他部队。唉,令林君朝思暮想的“115”、千恩万谢的“115”,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115医院永远刻印在林君的心底,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你们是我生命的感动、精神的支柱、人生的航向。”
  林君的亲身经历,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那首老歌:“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

王成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02期

  • 第2022-08-01期

  • 第2022-07-31期

  • 第2022-07-30期

  • 第2022-07-29期

  • 第2022-07-28期

  • 第2022-07-27期

  • 第2022-07-26期

  • 第2022-07-25期

  • 第2022-07-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