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以小见大的时代观照

  《合浪浪许家》是一出具有山西曲艺特色的舞台剧。
  该剧“笑着讲故事”,横跨太原城40年变迁,围绕修车匠许有福一家和邻里之间生活故事娓娓道来,借小街巷叙写大变迁,以小人物反映大民生,用小切口彰显大情怀,把山西人独特的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忠实地描摹出太原这座城市非凡的文化气质。
  7月2日一直下着雨,但是剧场内座无虚席。平心而论,我是奔着方言去的,从现场看很多人也从方言中得到了亲近感和获得感。剧中以太原方言为主,间有五台话、大同话、山东话、普通话等,方言典型的辨识度,为普通人赋予传统内涵,把观众轻松带入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许有福一家的冷幽默,贾明星、王大爷的热搞笑,体现了方言声腔的对冲碰撞,为故事增添了真实度和趣味性。
  方言是用声音编织的“外衣”,而故事才是人物张力的内核。该剧观照老中青三代人的历史记忆和发展渴望:许有福和几个老伙伴在儿女学业、事业、婚恋以及个人养老等方面的纠结,许多坚定的“莲花落”梦,许亮一心闯荡的厨师梦,许刚追求品质生活的家庭观,许丽婉约的爱情观,贾明星更是反映了出租车、投资以及数字直播经济的过渡转折,等等。一幅众生相,真实再现每个群体的努力奉献,也讲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是一座城市不断繁荣兴盛的动力之源,既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
  这部剧叙事手法独特。由梁思成、林徽因登双塔寺感慨开局,在编剧的冥思和对白中破题,以高站位和大视角实现了彼此对太原这座城的时空交汇和思想共鸣。故事铺陈开来,独具韵味的太原莲花落穿针引线,极富动感的现代舞、杂技抖空竹、转盘子等把气氛推向高潮,三句半、山东快书、诗朗诵、晋剧、武术,这些传统文化的独特表达,较好地描摹出七嘴八舌、东拉西扯的生活百态,增强了人物鲜活度和故事感染力。
  高粱白、老陈醋、老太原菜,钟楼街、汾河桥、地铁2号线,这些特产和地标跃然眼前。温暖内心的山西味道,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让观众在每一次被唤醒中,多了一分生活之爱、城市之爱、时代之爱,在现实对照中切身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性成就。
  数字时代,“摸机率”这个词很流行,即:“一场演出多长时间掏一次手机,共有多少次被手机转移注意力”,侧面反映剧目的吸引力和演出的成败。整场演出,大家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特别是“李老师”(剧中演员)的诗朗诵,观众跟着“七层、八层”“三级、四级”地喊,大多数人谢幕后才缓缓起身,我自己更是从始至终没有碰手机,可以说罕见地实现了“零摸机率”。
  艺术是刻意地提炼,又追求不露声色地表达。表面上,每个人物本色出演、率性表达。其实,不难想象:从非然到自然、由有序到无序,需要一遍遍精细打磨,需要由口及心、由神至形地梯度转化,每一个“包袱”的炸响都蕴含着编剧的智慧和演员的辛苦。幽默是舒适的表达,是自然的艺术,这舒适和自然代表的是团队的匠心和实力,既不容易,更不简单。
  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也必将汇聚到那壮阔波澜中。生活在太原,应从这一街一巷、三言两语、衣食住行中,懂得太原人的悲喜,识得太原城的基因,领略到太原史的变迁。
  每一个“合浪浪”中的我们,都应以梦为马,不负时代,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进步和文明和谐贡献力量。这就是这部喜剧带给我最深刻的启发。

苏林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04期

  • 第2022-08-03期

  • 第2022-08-02期

  • 第2022-08-01期

  • 第2022-07-31期

  • 第2022-07-30期

  • 第2022-07-29期

  • 第2022-07-28期

  • 第2022-07-27期

  • 第2022-07-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