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广州新华学院“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开启寻找唐代木制建筑的历程,前来我省五台县佛光寺参观了解唐代木制建筑,体会到了盛世大唐留给后人宝贵的建筑文化资源,以此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播的重任。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公元499年)时期,隋末唐初,此寺已是五台名刹。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传旨毁佛灭法,寺内所有殿堂毁于一旦,仅北魏祖师塔幸存。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复崇佛法后,重修殿堂,女施主宁公遇施建了大佛殿(今东大殿),金代又在大佛殿前增修了文殊、普贤二殿。佛光寺不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建筑,更是推翻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有力证据。
《敦煌石窟图录》中记载敦煌第61号洞中有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依据图画指示,梁思成、林徽因带着营造学社前往五台山求证。见到“大佛光之寺”的第一面,梁思成先生即说:“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有着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一眼就能看出年代久远。”林徽因也发现佛光寺内的殿梁上写有一条很淡的毛笔字迹“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同时石经幡上也写有“女弟子宁公遇”。参见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与这两句话,足以证明佛光寺正是修葺于唐代的建筑。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先生确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代,推翻了此前日本人关于“世人想看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奈良、京都”的断言。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作为中国建筑学和历史学上的重大发现,在改写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同时,更是树立起一种民族文化自信心。
社会实践队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佛光寺之所以历经千年仍保留完整的重要原因。一是佛光寺建造手法的“材分制”是一套我国古代工匠在数千年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建造制度。佛光寺的高与宽严格按照“材分制”规定的3:2比例建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材的稳定性来抵抗地震带来的伤害;二是由于佛光寺东大殿背东向西隐于山腰间的山峰中,雷电到来时,更容易被佛光山的山峰以及山脚下的溪流所吸引,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寺庙受到雷电电击的概率。而寺内周围的建筑尖端部分如寺顶的鸱吻、附近的砖塔也都很好地起到了消雷作用;三是佛光寺东大殿自身的防潮防腐能力也高于一般建筑,宽大的屋檐能有效地防止雨水打湿门窗与墙面,殿内外地面上的浅色地砖可以很好地将阳光折射到殿内,使易潮易腐的木头吸收到阳光后保持干燥。
中国建筑既是具象的史书,也是传世的艺术。佛光寺的外形,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规模宏大、庄重大方的风格特点,展示了唐代木构建筑的别样风采。
苗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