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现居山西汾阳。因为会照相,他的父亲被抽调到县上工作。下乡照相时,父亲有时也会带他一起去。其间,他看到了父亲对待工作的仔细认真、对待农户的贴心热情……这些优秀品质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他也爱上照相。他说:“我知道,在父亲面前,这不能算子承父业,但也有一点传承的味道。”
那个年代,没有摄影一说,都叫照相;摄影的人,都称“照相的”。直到现在,走在大城市,看到那些“摄影机构”“摄影沙龙”等,我都觉得生分,还是“照相馆”亲切,我念书时常去太原的“开明照相馆”“坞城照相馆”。
说起来,父亲早年就是个“照相的”。父亲15岁进县印刷厂当工人,后来,不知道县里怎知道父亲会照相,便把他抽到了县上工作。先是在农政部、公安局,后来又到人武部,据说还参加过《汾阳小报》的工作。我记忆最深的,是父亲用的“海鸥”120照相机,这个相机跟随父亲几十年。而父亲最潇洒的一张相片,就是穿着短袖白衬衫,挂着“海鸥”120相机的那张。满脸笑容,神采奕奕。
那时候,父亲骑一辆加重“飞鸽”自行车去村里照相,平川常去的村子是贾家庄、北廓;山区去得比较多的是万户侯、敖坡、南偏城、张家堡。有时候,他也会把我带上。一进村,就会有人围上来,有的还会嚷嚷:“照相的来了。”这时,就会有人把父亲接进大队或村干部家里。喝几杯茶抽几支烟后,父亲便开始工作。
每次随父亲下乡照相,我都会看到他带着人们到处选景,选道具,选穿的衣服,甚至还得指导他们的手势表情,纠正她们梳的辫子的样式。这一切的准备工作很繁琐,一耽搁,就错过了恰到好处的光线,就又得重来。后来,我负责电视台工作,拍摄专题片时,也常常会想到与父亲下乡照相的情景,在制定拍摄计划时,也会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比如,我在开办文化生活频道时,拍了一档《膳锅调和盘》的节目,开拍前,我光旧调和盘就找了七八个,有的甚至是清代的,还有生火用的风箱、铁鏊等。这些物件,为我们这档餐饮文化节目增加了不少古朴的味道。现在想来,这些知识还是跟父亲下乡照相学的。
照相结束往往就过了正午,大部分时间是在村里吃午饭。村里通常是派到农户家里吃。在农户家吃饭前,父亲会数数照相机里剩余胶卷的张数,若还有,就把这家人都叫在一起拍个合影,或是专门为老人和孩子照几张。等回城洗好后,下次下乡时再送来。一来二去,父亲在每个下乡蹲点的村,就有了不少农民朋友。
活计的关键是照下相之后,我们现在叫后期制作。
每照完一个胶卷,就得把胶卷从相机中取出。取胶卷可是技术活,弄不好就会全曝光,功亏一篑。取卷、冲卷、洗相,本来都应该在专业照相馆的暗室里进行。但父亲没有专业的冲洗地方,只能自己想办法。通常照满一卷后,父亲就会把家里的窗帘拉上,把一个大被子抱到炕上,然后,自己拿着相机把头和脊背钻进被子里。此时,被子里没有一丝亮光。父亲全凭经验,把相机的牛皮壳子卸下来,再把照完的胶卷倒回去,然后,打开相机后盖,取出胶卷,粘牢后装进胶卷筒里,才能掀起被子出来。
冲卷洗相,父亲大部分是在鼓楼东的一个老照相馆里进行,那里有专门的暗室。我跟着去过几次,暗室里一片漆黑,只有一盏微弱的包着红布的灯发出一丝亮光。只见父亲熟练地把显影粉和定影粉分别倒在两个有水的搪瓷盘里。然后,把相纸先放在显影粉水里,用一个镊子在显影粉水里翻来翻去,很快,相纸上就显现出了照片的内容,或人物或风景。一同放到显影粉水里的,不光有工作照片,还有父亲为那些农户拍的生活照。我一看就认了出来,说:“爸,看那不是张家堡张尔应的父亲吗,那不是贾家庄的宋克礼吗?”我乐着,父亲也露出了笑脸。显影后还要定影,就是把这些显影后的照片,再放到定影粉水里。最后,夹出来,晾干裁边。一般工作照裁得方方正正就可以了,那些农户的照片,父亲就用花刀裁出花边,更生活也更好看。
就是因为父亲喜欢照相,而且家里常有照相机,所以,我们家的照片特别多。院子里的花开了,要照;朋友来了,要照;添丁加口了,要照;飞来一只漂亮的小鸟了,要照。照得最多的是每年春节的全家福。
在父亲的照相生涯中,有一些照片已成了绝版。比如,他为核桃大王王厚富、民兵英雄陈正孝照的照片。这些照片,我在拍摄电视片《汾阳人》时,都拿出来在电视镜头里用过。还有贾家庄、北廓民兵训练,万户侯、敖坡种苹果树、梨树,南偏城发展核桃林等照片,都成了珍贵资料。这一堆一堆的老照片,父亲去世后,我怕母亲睹物思人,就都收罗到我的家里,准备适时为父亲出版个影集,也算是对他的纪念。在整理这些遗物时,我收集到了不少父亲在《山西日报》《华北民兵》等报刊发表过的作品。还有一张是发表在《中国摄影报》的,这在我们小县城,恐怕是绝无仅有。翻看这些老照片时,还发现了父亲的山西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证明。
时光荏苒,转眼父亲已走了14年了,我也60岁了。这飞速流逝的时光,多么像一张一张渐渐泛黄的老照片。原来,我想收藏了父亲用过的那个“海鸥”120照相机。母亲告诉我,你爸离职时上缴给公家了。
后来,我也就开始喜欢上了照相。每次出门,准要把相机带上。偶有发现,立即抓拍,生怕瞬间流失。多年后,也有几张照片还像模像样,洗出来放大,摆在办公室和书房里,挺有点意思。有一次,贸然参加青海举办的全国影展,还得了个优秀奖。我知道,在父亲面前,这不能算子承父业,但也有一点传承的味道。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