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给企业带来哪些便利?”“三项改革为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缩短了审批时间、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
“工程审批多个系统同时运行,造成多头申报等问题。下一步怎么解决?”“现在已经完成新系统核心功能技术开发工作。新系统上线后,将有效解决多头申报问题。”
7月21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询问。9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代表)提出一个个社会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面对面发出询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应询。问的直奔主题、切中要害,答的认真坦诚、实事求是。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探索开展了“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一网通办”“一枚印章管审批”等一批山西特色鲜明的改革。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省人大常委会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立法、监督方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2020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法规实施两年后,开展执法检查,并结合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是人大行使监督权的法定形式。要做到“真问、敢问、会问”,功夫就要下在“问”前。据介绍,为全面了解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今年年初省人大财经委制定了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工作方案,明确了10个方面的检查重点。
5月29日,执法检查组召开动员会,听取《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和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汇报。6月6日至23日,执法检查组赴太原、大同、吕梁3市进行实地检查。同时,委托其余8个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检查,实现执法检查全覆盖。
“政府部门之间改革衔接不够连贯、配合不够密切”“有的地方仍存在多头执法、‘一刀切’执法等现象”“隐性壁垒依然存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一份翔实深刻的执法检查报告提交审议,为常委会组成人员高效开展询问提供了参考。
省人大财经委负责人说:“将执法检查、听取报告、专题询问三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人大监督工作‘组合拳’。”
提供服务坚定市场主体信心
“省委把今年确定为市场主体建设年,并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省政府为此出台了一批支持政策。半年时间过去了,这项工作进展怎样?”专题询问中,张世文委员率先提问。
“市场主体倍增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副省长汤志平开宗明义,列出成绩单:截至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到357.55万户、同比增长21.47%,新登记56万户、同比增长134%。他从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持续创优营商环境、做好纾困解难工作等方面介绍了几项重点工作,并坦言,一些工作还存在短板弱项,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条例》,推进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地。
2022年是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开发区是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是我省开发区创优营商环境的一张名片。成斌委员提问,“这项改革给企业带来哪些便利?”
“今年上半年,全省69个工业类开发区实行‘承诺制’项目533个;出让‘标准地’170宗、出让面积1.17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2.9%、38.4%;代办项目943个,代办事项2046件。”省商务厅厅长王宏晋表示,三项改革为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缩短了审批时间、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李亚明委员的提问直接抛给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常国华答道,融资难融资贵的确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疫情影响的这几年,矛盾一定程度上更加突出。他表示,将从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强化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强化政银企对接服务、强化考评引导四个方面扎实工作,努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常国华回答结束后,于亚军委员追问:“我省市场主体数量总体偏少,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排名也比较靠后。在帮助公司上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常国华回复,总体上看,我省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数量少、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偏弱等。今后,在努力激发企业上市内生动力的同时,将从立足长远建机制、立足当前强支持两个方面发力,推动我省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和服务“跑”在问题前
全面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就要持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用“有形之手”激活“无形之手”。专题询问中,不少委员聚焦执法检查报告中列出的短板弱项提问,提出要主动为市场主体提供最优服务,减少发展后顾之忧。
王联辉委员提问道:“执法检查报告中,几个市都提到‘用地指标少、获得成本高’。省自然资源厅如何针对性地增加土地供给?”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姚青林坦诚回答:“我省耕地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目前,我省储备的补充耕地指标仅可满足今年占补平衡需求,综合耕地灾毁等因素,极易出现‘倒挂’现象。”他表示,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作用,规划指标进一步向重点发展区域、民生领域集聚倾斜。同时,全面深化实施五级“田长制”,多渠道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不断提高土地报批和供应效率,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考核。
审批制度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贾向东、韩怡卓两位委员,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多头申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后市场隐性壁垒等问题犀利提问。
省住建厅厅长王立业直言,多个系统同时运行造成多头申报问题,省政府已要求建成全省统一的一体化投资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完成新系统核心功能的技术开发,正在晋城等三市进行功能测试。新系统上线后,将有效解决多头申报问题。”
围绕“市场主体领取营业执照,前置审批事项虽然大量取消,但许可、备案等程序仍然较多”的问题,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郭新安表示,近年来在“证照分离”改革有序推进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实施细则没有及时出台,导致一些改革举措无法落地;一些地方告知承诺制流于形式,出现了不愿意用告知承诺制的现象;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导致经营者无所适从。针对这些情况,目前已建立了专项政策落实机制予以解决,确保改革全覆盖工作有序推进,计划年底前告知承诺制改革事项达到100项。
两个多小时中,一问一答间,释放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心诚意,坚定了市场主体发展的信心。作为一种监督形式,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询问结束,省人大常委会还将针对性地提出审议意见,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及时整改。据了解,11月下旬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并结合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和专题询问进行满意度测评。
本报记者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