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晋中市榆次区举行“万名党员下基层,共建共治惠民生”党建活动月启动仪式,组织引导市、区两级162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1.4万名在职党员深入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带头攻坚疑难杂症,切实推动“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出成果、见成效,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基层治理提质效、民生服务大提升。
这是榆次区立足晋中首善之区定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之一。该区坚决扛起基层治理主城区责任担当,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一号课题”,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9×3”工作矩阵为基础,重点项目推进为抓手,“三个清单”督导为纽带,对照检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为重点的推动体系,着力补齐治理短板,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榆次区全面推进基层党建的网格化建设,聚焦疫情防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做到发展的走向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解决难点、堵点的办法就跟进到哪里,切实把党的建设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
自今年2月太谷太原发生疫情以来,特别是4月份榆次区出现太原疫情关联病例,全区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防控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构建“支部+网格”防疫模式,在全区965个全科网格的基础上,按照30户左右的标准,进一步划分微网格15137个,同步设置网格党小组12300个,全区32类19260家经营主体在明确行业主管责任的同时全部编入相近网格管理,真正将防控任务细分到最小单元,坚决守住了疫情防控的榆次阵地。
目前,榆次区城镇人口有70多万、占总人口的近80%,城市居民素质参差不齐,需求多元并且分散。针对如何精准有效做好城市基层治理这一工作,榆次区以微服务促大治理,从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小事做起,通过办好“小事情”来撬动“大民生”。榆次区各街道、社区常态化摸排居民需求,搭建供需渠道,整合辖区资源,精准高效开展服务。例如,针对居民出行不便,西南街道打造了便民“微市场”;针对基层矛盾调解,锦纶街道成立了“社区法官工作站”;针对群众健康养生需求,晋华街道推出了健康生活“微讲堂”;针对特困群众,路西街道开展了爱心接单行动。在家政维修、助餐送餐、日常陪护等方面,各社区也基本实现了“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真正以“微服务”夯实“大治理”。
以党建强化责任,加深基层社会治理的力度;以党建统揽服务,彰显基层社会治理的温度;以党建助力民生,锤炼基层社会治理的效度。榆次区建立了科学的考评管理体系,坚持把抓实抓好考评管理作为关键之举,让全区各方面力量全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考评,通过“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将星级创评与择优招聘、待遇调整、选任调任等挂钩。抓实党员积分制管理考评,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老年党员、困难党员等分类制定标准措施,每月评分、评星、评优,考评结果与“星级文明户”“民主评议党员”“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相挂钩。试点探索十星级文明户考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党风正则干劲足,干劲足则民心齐,民心齐则发展兴。榆次区将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纳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一体推进,不断巩固深化“清化收”工作。对近年来探索推进的壮大集体经济典型进行梳理,总结了资产盘活、产业经营、资源开发、管理增收、公司发展、异地置业、服务创收、项目带动八大类型,制定出台产业规划、项目奖补、考核奖惩等一揽子政策,加快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示范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发动组织一批新知识青年,全力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目前,全区20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5个。
马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