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太原市晋源区委党校开展红色寻访教学,在我省属首例,在全国县级党校中也不多见。
近日,记者来到晋源区姚村镇杜里坪村,一走进清太徐抗日民主县政府旧址,就被陈展的红色读物《清太徐红色遗址寻访实录》和《抗日烽火中的清太徐》深深吸引住了,两套书分别为5册和4册。这是晋源区委党校红色寻访教学的实录和成果,不仅为打造清太徐红色教育基地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史志资料,实现了清太徐历史在前人整理、研究基础上的一次大总结、大提升,同时也丰富了深化研究太原抗战的史料支撑。
红色政权旧址 红色教育基地
“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前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清太徐即当时的清源、太原、徐沟,包括今天的小店、晋源、清徐等地。抗战时期,这里是晋绥边区南大门、太原抗战最前哨,紧邻省城日军交通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着力打造的太行解放区通向延安的红色交通线。
1937年12月,清太徐联合工委成立,是中共组建的华北第一个联合县级工委。1938年1月,在清太徐联合工委领导下,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打击清源、太原、徐沟三地日伪军而成立的太原市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为太原地区发展党的组织、扩充武装力量、打击日伪反动势力,筹措物资、提供情报、支援抗战前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仅在册烈士就有900多名。
党史中有丰富的营养剂,是最好的教科书。清太徐抗日民主县政府旧址,日寇放火烧毁房屋后残存的窗棂,八路军为不扰民而人畜共居过的马厩,大槐树上留下的弹洞,英烈后人郭七只义务守护数十年的八路军用过的保险箱、文件柜等,见证了曾经的血雨腥风、殊死搏斗。
1998年和2021年,清太徐抗日民主县政府旧址先后被列入区级文保单位,被命名为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第四批国防教育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信仰的力量》采用清太徐红色寻访素材拍摄而成,荣获中组部党员教育观摩优秀奖。晋源区委党校获得2021年度太原市党校系统教学方式创新奖,并被山西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
五载艰辛寻访 五册寻访实录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自2017年9月以来,晋源区委党校领导带队,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坚持5年在每期主体班教学中安排为期一周的红色寻访教学内容。
该校特聘教师陈晓丽带队赴北京寻访,受到曾任中共清太徐联合工委宣传部部长李琪77岁的女儿李海文热情接待,获赠李琪的《〈实践论〉解释》《〈矛盾论〉浅说》,以及其夫人撰写的《忆李琪》等专著及老照片,十分珍贵。李琪后来担任过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海文曾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
副校长张贤带队到吉林、北京两地寻访,在只有被寻访人肖靖、慕湘部分网络线索的情况下,一次次找单位、找知情人、找先辈后人,其间经历拨打百余次电话无果的焦灼等待,还有遭遇拒访的无奈尴尬,到最后无意寻访到王恒芳前辈。王恒芳时任清太徐妇救会主任兼抗联主任,有组织妇女训练班等感人事迹,离休后全身心参加社会活动,出版了《二春翰墨情》《八十年回忆录》,离休20年仍笔耕不辍,热心公益事业。
高级讲师尚克宁带队的寻访六组几经周折,在太原辗转找到93岁的前辈肖辉,老人不仅讲述了13岁就担任儿童团指导员、为八路军保密等故事,还赠送了著作《龙啸》。
讲师马文静带队的寻访八组,在太原市档案馆查找到一份567名革命先烈名册档案……
人间万事出艰辛。迄今为止,晋源区委党校共派出主体班5个班次、46个小组、225名教师和学员,前往15个省市,行程数万公里,寻访革命先辈及后代50余人、知情人士数百人,征集书稿、战刀等各种史料百余件,收集文字资料数百万字,编撰寻访实录5册。
对此,中央党校、山西省委党校、太原市委党校等给予大力支持、高度评价。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段晓飞称赞,此举完善了清太徐军民抗战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深化拓展了晋绥文化研究。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轻轻翻阅《抗日烽火中的清太徐》,就是打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史。
2021年7月,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在山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晋源区委、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抗日烽火中的清太徐》付梓。全书共70万字,分为10编:坚强堡垒、抗战英豪、革命纪事、峥嵘岁月、武装斗争、秘密战线、鱼水深情、罄竹难书、时光记忆、红色赓续,配发了许多寻访得到的老照片,有关实物、家书、档案、手稿、手迹,以及寻访场景等图片300多幅,不少资料来自红色寻访,全面记述了清太徐政、军、统、群等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受到广泛好评。
时任清太徐县长李奎年之子李渝泉也参与到寻访中,深有感触地说:“对抗战先辈及其亲人的寻访,是对太原抗战历史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功莫大焉。”时任太原县第四区区长赵志钧的儿子收到赠书后满含深情地说:“感谢家乡人民没有忘记父亲当年的抗战功绩,你们尽了我们儿女没有尽到的责任。”
一次次寻访,激荡着党校老师和学员们的心。“党的旗帜决不能倒,烈士的血不能白流”“野菜的味道苦在我们嘴里,绝不能苦在群众心里”“群众心明眼又亮,真心真意莫做样,即便干成一件事,也是有担当!”……革命先辈发自肺腑的话,让他们感动感悟、念兹在兹,同时也使全区党员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晋源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程焕金深有体会地说:“大家在艰辛寻访、抢救历史中耳濡目染,加强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增进了工作动力。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我们就一定能够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本报记者徐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