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制九针”创造针灸,“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山西中医药文化积厚流光,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而由中医药“大省”变“强省”,离不开法制保障。8月1日,《山西省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意味着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注入了强大法治力量。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法治始终是关键所在。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2017年,我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我省《条例》的颁布,是深入贯彻《中医药法》,激发我省中医药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为全省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更细化、更具体、更有利于发挥特色优势的遵循和依据。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从《条例》内容看,既包括了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和产业发展,又包括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保障与监督等内容。换言之,就是要重点在强服务、强药材、强产业、强队伍、强科研、强协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比如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条例》明确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创建国家级、省级中医类区域性医疗中心”。今年2月,由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正式揭牌。这个布局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将有望看到若干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陆续投入建设,这意味着患者不出省或不出市就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中医资源。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便民惠民方面,《条例》规定“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这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就医新需求。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每逢秋冬之际举办的“晋阳膏方节”,广受群众欢迎,就是生动例证。再比如,在强药材方面,将选育示范推广一批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众所周知,山西是中药材资源大省,资源总量有1788种,2020年,我省评选公布了黄芪、党参、连翘等10个品种为“十大晋药”中药材。中药材好,中药才好,借《条例》之东风,突出抓好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等重点环节,将晋药的品质做特做优、做出响亮的名声,是夯实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基石。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精神的培育有赖于厚植其生长的文化土壤。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对保护、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而且要让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筑牢中医药薪火传承的根基。令人欣慰的是,在我省一些中小学,课间练习八段锦、校园里种植中草药、课堂上邀请中医专家做示范等,无不是通过丰富的形式让中医药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不可或缺。我省已开启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新征程,“六强”联动,步履铿锵。有了法律保障,全省中医药振兴之路一定会行稳致远,越走越宽。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