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沁源 诗意的栖息地

  从太原到沁源,我们走的是一条山间公路。因为修路,车子绕道而行,山道狭窄逼仄,一路少见行人,小路两旁,粉紫色的打碗碗花一簇簇一丛丛开得很是招摇。
  车窗外是绿色疾驰的世界。
  走进沁源,似乎想要的一切就要实现了。几经梦回的故乡,也许就是这里。
  篱笆小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见鸟语,闻得见花香。如果不是这次跟随“美丽中国·生态山西”作家采风团走进沁源,我与她的邂逅还不知要等待多久。
  沁源,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从小就知道沁源与我的老家高平同属于晋东南地区,因为沁河之源而得名,而发源于高平丹朱岭的丹河便是沁河的最大支流,与沁河属同一个水系。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依托。这条古老的河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默默地滋养着河水两岸的人们。年长日久,人类就与水土融为了一体,成为这片水土的一部分。
  走进沁源,我仿佛失去了描写和抒情的能力,如果能够效仿史蒂文森,我想写一首诗,题目就叫《观察沁源的十三种方式》。其实,大自然本身即是最好的喻体,沁源呈现给我的第一个词便是:诗意。“人生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
  能够走进这样的世界,是上天的福泽,是缪斯的青睐。
  在这里,你可以溯沁河而上,观茫茫林海,赏异草奇花;在这里,你可以寻珍禽异兽,探桃源秘境,享田园风光。
  山野宁静,乡村安详。
  这是苍鹭的栖息地——沁源法中乡水泉村。
  每年春天,大批的苍鹭在这里栖息筑巢繁衍,苍鹭与水泉村村民共享着和谐与幸福。乡长说,苍鹭每年春天飞来,在树上筑巢生产,暮秋后成群南飞。最多时,树上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苍鹭巢,苍鹭数量达1000余只,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江南胜景。只有在课本中读到的诗句,如今却成了山西沁源的田园风光的真实写照。苍鹭是大型水边鸟类,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性格孤僻,严冬时节在沼泽边常可以看到独立寒风中的苍鹭。在浅水区觅食,主要捕食鱼及青蛙,也吃哺乳动物和鸟,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主要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近年来,法中乡水泉村优越的生态环境引得大量的苍鹭往来迁徙至此,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苍鹭栖息地和“倾听鸟鸣”的观鸟基地。
  “快看,树上有好多鸟窝!”不知谁喊了一声,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越过这一片山坡,对面远处山坡上高高耸立的杨树和油松树上,点缀着一个又一个鸟窝。忽而,似乎空中有一道白光从我眼前一闪而过。顺着栈道行走,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恣意地开满了小路两侧,大家瞬间被这一美景吸引,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摄像机,专注地开始拍摄。
  沁源,法中乡,水泉村,这么诗意的名字,优质的生态,滋养着一只只一群群与人朝夕相处的苍鹭。除了苍鹭,还有黑鹳、天鹅、白琵鹭、鸳鸯……400余种鸟类让沁源成为鸟的天堂。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好不好,我想,或许鸟儿可以给出答案。——瞧!山中树林中一群鸟儿在蓝蓝的天空下翩翩起舞,姿态高雅迷人,恰似芭蕾舞演员,用舞姿倾诉自己的情怀。我悠然地观看眼前的情景,蓝天、青山、绿林、苍鹭、劳作的乡民、飞舞的蝴蝶,互相映衬,浑然一体,而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也早已将苍鹭看作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彼此为伴、彼此相依,人鸟和谐共处成为生态沁源的一道人文风景。
  沁源的乡村,以山为主体,以水为脉络,以古木为点缀,以一种平和与恬静,散落于山水之间。位于沁源县法中乡的南庄村有3棵古槐,被人们尊称为“三福星”,分别是“寿星”“福星”和“禄星”。“三福星”仿如大禹祭天时遗落山中的神物,有的竖看似龙横看似虎;有的神似凤凰欲振翅冲天,有的如戴冠状元傲视群英。老树不知岁月,树龄至今为谜,据专家估测,均在千年左右。古槐因有驱邪护佑的“神奇功能”而披上了迷人的神话色彩。树上的红灯笼鲜鲜地在山风中摇曳着,似乎在彼此致意,使得这些沉默的房子和房子之间,有了遥相呼应的亲近。
  从沁源的一个村到另一个村,那一缕缕飘起的袅袅炊烟,升腾着沁源乡村的朴素气息。“伯伯家”“奶奶家”“二大爷家”“小姑子家”这些熟悉的场景是景凤镇丹雀小镇的慢生活休闲体验区,让你一下子回到童年,回到遥远的过去。虽然粉墙斑驳了,春联褪色了,却依然透出一种和谐与安宁。每一个乡村的屋檐下,都连绵着“四时八节”的风俗,都连绵着“生辰寿诞”“婚姻嫁娶”的习俗。这样连绵的生动,由内而外散发着沁源民间文化的气息,在时光深处散发出独特的地域色彩。
  这里没有固定的景点,可处处都是景点;这里没有名花香草,可处处都散发着芬芳。她们以无声的言语诉说着家园的记忆,而这样的记忆,对于寻找家园的人都不会陌生。这里的天穹是纯净的,这里的山水是自然的,这里的环境是宜居的,这里的生活是质朴的……当自然与古朴成为一种稀有,人们蓦然发现,沁源乡村正在中国乡村的版图上呈现着一片原汁原味的乡土家园。
  群山环绕,峰峦叠嶂。
  像谜一样,沁源深藏在中国版图的北方。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路两边群山起伏,林海莽莽,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走进大自然的绿色标志——森林,一股清新的空气立刻迎面扑来,它们像是在欢迎久别重逢的好友一样。仔细闻一闻那新鲜的空气中散发着松脂的清香,隐约还流露出森林特有的气味,那是一种淡淡的令人神清气爽的甜味。天空被高大的树木枝条割成了一绺一绺的蓝绸缎,斑斑驳驳的光点散射下来,随着树叶的摇曳而眨着诡秘的眼。树们不言不语,哲人似的立着,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举目远望,绿色的大森林像海洋一样,连成一片。
  据随行的当地志愿者讲解:“沁源的森林覆盖率是山西省第一,沁河源头能够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也得益于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分布在全县大小山岭,林地面积2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是全国油松之乡,天然林114万亩,占全省的7.2%,树种130余种,以油松、杨树、桦树、栎树、落叶松为主,林木总蓄积量586万立方米,全年生产量17万立方米,境内牧草资源丰富,天然牧坡面积113万亩,牧草有261类,载畜量为42万羊单位,是全国天然林保护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水利资源也相当丰富,境内有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平均径流量2.6亿立方米,地上地下水总储量7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867万立方米,为山西省相对富水区。”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沁源,正是因为这一片森林的存在,让黄土高原上的三晋大地有了这蓬勃的绿意,成为宜居的美丽家园。
  山水养育了花草树木,这山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灵空山,大自然神来之笔绘就的一处诗画世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奇峰叠翠,苍松挺拔,秀木参天,鸟语蝉鸣,集雄奇险峻之气势,凝秀丽灵光之神韵,四季如画,胜境迭出。境内始建于唐代的圣寿寺,因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出家于此名闻三晋,终年晨钟暮鼓,香火缭绕,游人如织。寺外被称为油松之王的“九鼎松”,一树九杆,挺拔参天,已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举目远望,苍松与蓝天白云相映,仿佛每一株古树都在讲述一个神奇的传说,令人叹为观止。
  踏着这里的一阶一石,亲近着这里的一花一草,感受着这里的一人一事,历史书卷里的每一个传说、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每一个堪称人杰地灵的地方,必然就有优美的传说。
  沁源,不仅是河流的故乡,也是森林的故乡。
  如果说山是沁源的骨骼,水是沁源的血脉,那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又赋予了怎样的性格?这里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风景,还有着声名远扬的红色文化。
  在抗日战争时期,沁河流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小城,每一块石头、每一条泉水溪流都曾洒染过英雄们的鲜血。
  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党委、太岳区行署、太岳军区司令部就长期驻扎在沁源。坐落在沁河镇的闫寨村,抗战时期是太岳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曾一度被称为太岳军区的“小延安”。
  在这里曾经创造了两年半“沁源围困战”的光辉战例,“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是毛主席对沁源军民的最高赞誉。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沁源围困战”是抗日战争华北敌后战场上全民战争最典型的战例,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传说,源于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也有一种力量来自在沁源战斗过的三十八团。而位于沁源县下兴居村的五串院,当年就是决死一纵队二十五团、三十八团驻地,也是太岳军区陆军中学和太岳中学旧址,前后5院,西面3院连通窑楼17间,村民也称其宅为“十七间窑楼院”。五串院至今仍然保留着团长蔡爱卿住过的房屋,房门挂着“蔡爱卿团长旧居”的牌子。下兴居村仍保留着三十八团战备医院二组、五组和兵工厂旧址,用时代的印记向英勇的三十八团致敬。当地的老百姓说:“我们不会忘记这位英雄,我们的后代也不会忘记他。”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太岳精神成为激励沁源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沁河水日日夜夜流淌,会带走很多东西,但有些物事不会随滔滔的河水一同流逝。那些与河流有关的性格,也会永远楔入沁源人的生命里,化作血气与梦想。
  沁源,是诗人的故乡,也是英雄的故乡。
  一泓清泉,淌着不绝的水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活水,是一种化境、一种气象、一种活力的来源。
  正是这样的源头,孕育了沁源的文化精神和乡土文明,保持确立了沁源的人文气脉与传统文化的内在根基。
  正是这样的源头,让沁源人在精神地理与时代境遇中呼应,在不断的领悟和诘问中,沁源文化生态始终保持活力之源。沁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沁源的生命史、生活史和精神史。
  曾任沁源县委书记的诗人金所军经常说一句话:“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在沁源‘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倾听鸟鸣’,也一定要让老百姓热闹起来、高兴起来、幸福起来。”这是一个诗人追寻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地方执政者心中的梦想。正如荷尔德林在《远景》中所描述的:“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这是一个诗人的夙愿,也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生活是怀着梦想的,没有梦想的生活是不值得留恋的。如今,一个地方能够打动人的,除了空气、山水,还有人文生态。而沁源恰好能够满足人们这样的需求,人们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地方。
  生态文学的特质之一就是回归自然的浪漫与和谐,而自然的浪漫主要来自对家园——物质性的家园或精神性的家园的美好憧憬。自然是人类的哺育者,也是人类的良朋益友,人类不仅在物质方面依靠大自然,而且在精神方面也受到自然的熏染和陶冶,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一种诗意的和谐关系。
  回望大山深处的沁源,峰峦如聚,山水入画,静默成谜。
  夕阳西下,看到缓缓移动的羊群露出草丛的背脊,我相信这块神奇的土地一直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善和美。
  沁源,是故乡,也是远方。

悦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23期

  • 第2022-08-22期

  • 第2022-08-21期

  • 第2022-08-20期

  • 第2022-08-19期

  • 第2022-08-18期

  • 第2022-08-17期

  • 第2022-08-16期

  • 第2022-08-15期

  • 第2022-08-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