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发扬吕梁精神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 孝义市鹏飞集团5G+中央调度指挥管理平台。刘亮亮摄

  • 华为山西(吕梁)云数据中心。 王益伟摄

  • 山西一禾铝业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5万吨铝合金导体项目生产车间一角。 刘亮亮摄

  • 一列由太原南开往吕梁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吕梁市文水段。 王益伟摄

  • 经过生态环境治理,如今的吕梁山郁郁葱葱。冯帅摄

  •   年轮镌刻奋斗印记,历史存留不朽诗篇。
      “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牢记领袖嘱托,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倾力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城乡靓丽、人文和美、富裕安康、气正风清的美丽幸福吕梁。

    推进乡村振兴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伟大的吕梁精神。
      伟大源自艰苦卓绝的奋斗。黄土遍地、沟壑纵横……这里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更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8年精准扶贫,5年集中攻坚,吕梁举全市之力向全国人民交了一本满意账:59万贫困人口、1439个贫困村、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叫响全国。吕梁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市级代表。
      临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累计建成光伏电站717座,收益2亿多元,带动近6万户贫困户稳定增收,447个贫困村年集体收益30万元以上。
      一片小木耳,做出大产业。中阳黑木耳产业用3年时间实现规模“从小到大”、发展水平“从量到质”、带贫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木耳10大主产基地县之一。
      ……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吕梁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8万余个,投入资金规模233.24亿元。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产业兴才能乡村兴。近年来,吕梁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聚焦8大产业集群,统一注册以“吕梁”打头的山猪、肉牛、山菌、杂粮、土豆、红枣等8大产业区域公用商标,推动农业品牌升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增长50%,全省排名第四。

    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吕梁是煤炭大市、资源大市。
      10年来,吕梁坚持产业转型不断升级,以煤、铝、酒“一黑二白”传统产业支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新兴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保煤增气、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转型发展,着力深化能源革命,实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出台《吕梁市能源革命行动方案》,推进煤炭减优绿发展,加快智慧矿山建设,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5%。
      围绕打造铝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推进以中铝华润为骨干的一批铝材加工项目达产达效,氧化铝产量从2012年的27.6万吨跃升到2021年的1167.6万吨,占全省近六成。
      围绕建设“酒都吕梁”目标,全力建设中国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酒的制造业增加值2021年实现115.2亿元,是2012年的2.7倍。
      从“一煤独大”到“百花齐放”。吕梁转向煤成气、数字经济、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步一个脚印。
      加快推进煤成气增储上产,初步形成勘探开发、管网建设、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链条。2021年煤成气产量2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0.5%。
      实施“天河二号”升级扩容工程,吕梁经济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与科大讯飞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已集聚大数据企业36家。
      加快建设“吕梁氢都”,打造北方氢能产业基地。布局“气—站—运—车”全产业链,加快建成鹏湾氢港一期2万吨、美锦一期2万吨焦炉煤气制氢项目。
      10年来,吕梁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量质齐增: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71.37亿元,是2012年的1.7倍,特别是增量突破500亿元,增速达到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从3万元到6万元的重大突破,翻了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31.78亿元,是2012年的1.6倍。

    生态环境治理 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抬头仰望碧空如洗,环顾四周层峦叠翠。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腹地,吕梁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战略支点,推动实施生态与经济并行的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吕梁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3个100万亩”生态工程,完成造林330万亩、退耕还林236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278万亩,累计带动1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
      同时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降碳、减污、增绿协同推进,实施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工程、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彩化工程,确保每年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关停、限产等措施分类处置40个“两高”项目。
      目前,吕梁林草覆盖率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三,市区PM2.5浓度在全省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持续保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二。
      吕梁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黄河水流经296公里。千百年来,黄河哺育吕梁儿女,润泽山川大地,保护黄河事关千秋大计。围绕彻底消除黄河流域劣Ⅴ类国考断面主线,聚焦黄河流经和流域县、沿黄沿汾区域,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增容同步推进,开展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国考断面水质全部退出劣Ⅴ类,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社会民生改善 释放高质量发展红利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系民生。
      10年来,吕梁把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首要位置,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分别达到32551元和11754元,是2012年的1.6倍和2.2倍。
      曾经的吕梁因路而困,发展受限。如今,随着吕梁机场,太中银动车组,汾离、太佳、岢临、临离及环城高速公路的陆续开通,形成便利的立体交通。“蔡家崖”号红色旅游专列开通,让兴县老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国道209改线为主城区建设腾出发展空间。目前,正全力推动太绥高铁开工建设、加快祁离高速公路建设。
      去年,吕梁出台《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提出13方面35条具体措施,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医疗卫生园区顺利揭牌,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截至2021年底,全市补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2万人、参保率99.4%,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64%、居全省第一。
      10年来,吕梁城区面积建设从28平方公里扩大到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5%。新区建设以吕梁大道为中轴的框架渐次拉开,3万余拆迁群众全部安置,成为建市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民生工程。
      按照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吕梁扛起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西翼”的光荣使命,统筹山区与平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保均衡发展,同城化推进离柳中方城镇组群建设,打造现代化市域中心城市。一体化推进交汾文孝城镇组群发展,建设太原城市核心产业互补地、生态后花园、服务保障区。
      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歇。吕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勇争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燕中兴
    本版责编:王小强
    版式:刘铁军
    制图:路彦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05期

    • 第2022-09-04期

    • 第2022-09-03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9-01期

    • 第2022-08-31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9期

    • 第2022-08-28期

    • 第2022-08-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