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决定:取消29个罚款事项,用其他方式规范管理;调整24个罚款事项,按过罚相当原则降低罚款数额。取消和调整罚款事项,聚焦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领域,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要从这些小事做起,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不合理的罚款事项该取消的及时取消,该调整的及时予以调整。
营商环境的优劣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软实力”,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般情况下,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哪些行业营商环境好,企业就投资哪些行业。当前,受疫情反弹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企业面临的困难会更多更大。面对这些情况,科学把脉经济形势,对依法应当清理的罚款事项,及时予以取消和调整,对企业犹如雪中送炭,既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又能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工程招投标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岔子,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功亏一篑,乃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其中很多问题,如果仅靠企业自身去解决,即使使出浑身解数都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但如果政府相关部门主动登门服务,可能轻而易举便会妥善解决,不仅用时少而且效果好。无数事实证明:政府相关部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还是被动为企业服务,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往往会大不一样。而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企业攻坚克难,增强发展信心,提升产品竞争力,都会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太原市聚焦市场主体开办、生存、发展、壮大全周期,推出持续扩大市场准入、创优市场经营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十大方面110项重点任务和203项改革举措,就是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有效探索,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就是打造最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是一项“软指标”,但影响的却是关乎企业发展的“硬道理”。只有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把问题考虑得更透彻,把应对措施执行得更周密,让各项具体政策发挥为市场主体纾困的实际效果,才能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经济企稳回升、逆势上扬创造有利条件,从而走上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之路。
申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