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月明当空赋中秋

  


  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节一过,年就近了。
  一年的时光走得总是很快,伴随着岁月的增长,人们心中的渴望不断地向外扩张去,而就生命来说,人生的风景却在这种扩张中相对地萎缩、收敛。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多好,像锄头入了土里。


  乡下的中秋节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走外人,或者在城市里参加工作家在乡下的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总要提两盒月饼赶回家团圆。在他们还没有到家之前,其实家里人已经把月饼打下了。
  童年时常常在中秋节到来时唱一首歌:“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红军哪/爷爷待我亲又亲哪/我为爷爷唱歌谣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唱歌的孩子正是换牙的年龄,从村口那棵很老的老槐树下走过,声音听起来有点跑风漏气,可谁会认真听他们唱呢。正是秋忙时节,劳力都下地了,秋天的庄稼到了季节的末尾,老天开眼啥都好,就怕老天闭眼来一场秋雨,庄稼就要烂地里了。
  女人们在家忙着打月饼,还没有祭拜了月神,娃娃们馋嘴猫似的,闻着香就来了。
  一群娃娃围着打月饼的炉子,脸蛋被炉火烤得通红,大人们不让吃月饼,案板上掉着的芝麻粒被看见了,小手伸过去摁一下,迅速连指头伸进嘴里。
  一粒芝麻在牙齿间咀嚼,没有吃到的孩子偶尔被女人们赏一粒芝麻,兴奋得越发起劲唱。一只猫卧在门墩上,不时地偷看一眼,但它没有动,它是一只吃老鼠的猫。
  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小鸟排队似的一拨飞走一拨来,被鸟蹬落的枣子红红地落了一地,娃娃们也不捡,能落在地上的枣子都是虫子钻进枣心里了,咬一嘴,尽是虫子的屎。
  月饼馅儿真是香啊。
  排队等着烤月饼的女人们,还没有做好馅儿的,借了主家的火和铁锅倒入自己的白芝麻,铁铲子搅拌、翻炒的刹那间,猫也闻见了香,猫叫着绕着女人腿转两圈,好没有意思地走开了。白芝麻在锅里飞溅,由白变成淡黄色,炒好的白芝麻放在盘中冷却至凉;核桃仁、花生仁也放在铁锅中,用铲子不停翻炒,使其出香味;炒好的核桃仁、花生仁也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碎小的颗粒,放入一半白芝麻、一半核桃仁和花生仁,铁锅不闲着,用油炒面粉,放了糖炒,粉料充分吸收油脂,变得湿润了就开始拌馅儿了。
  打出的月饼放在簸箩里,女人们端着打好的月饼离开时,嘴扯了老大笑说:“用么,还用么?不用我拿走啦。”
  她是说自己的月饼模子呢。
  好的月饼模子堪称民间工艺品呢。据考,月饼有文字可考的时间是在北宋,苏东坡诗中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如是说,月饼模子的历史似乎也应该追溯到宋代,但流传至今的月饼模子,较为常见的是明清时代的产物,这可能与其材质的耐久性有一定关系。
  民间的月饼模子多为木质,且多为杜梨木所制。
  杜梨木又叫“杜木”,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除用于制作月饼模子外,更广泛用于雕刻家具和印章。
  “福”“德”是出现在月饼模子上较多的文字,缠枝花、桃子、蝙蝠等则是图案的主角……月饼从模子里“打”出来后,图案十分雅致,火一烤,那图案就模糊了。
  山腰上的班车响着喇叭,村子里的人就知道走外的人回来了。那时候,人们大多提着的是五仁馅月饼,公家人做的月饼硬邦邦的,石头蛋子似的。
  中秋的主题总离不开月亮,月明是共同的牵挂,是来年的风调雨顺。祭月从晚饭后开始,院子当中,方桌子上摆放着月饼、水果,那月儿在云彩下藏着,慢慢就露出脸儿了,噢,亮汪汪的大地上,秋虫子起了。
  不知是谁家的婆姨高声驱赶着滞留在草丛中的鸡群,娃娃们开始踩月光,那是记忆中最快乐、最勇敢的行为。踩月光也是踩影子,谁都怕踩着自己的影子。大人说:踩着影子,人就不长个儿了。
  听说福州的八月十五也有捉月华的习俗,还有一首民歌:“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小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
  这首据说是唐代观察使常兖所作的童谣《月光光》,在福州传唱千年,说的正是福州中秋节守月华的独特习俗。
  何为“月华”?明代笔记《五杂俎》记录:“人言八月望有月华,或言夜半,或言微雨后,或言不必八月,凡秋夜之望俱有之。或言其五彩鲜明,旁照数十丈,如金钱者百余道;或言但红云围绕之而已。”
  传说他们将“月华”藏到米缸里,大米就会吃不完;藏到衣柜中,以后就会有许多新衣服穿。想想孩子们争相捧起月光、合拢双手来来回回捉月华的样子,就觉得日子真是美好。


  祭月结束,开始吃月饼了。一个月饼用刀对切成4块,一人一牙儿,酥酥的外壳、一窝馅儿,生怕掉在地上,吃时仰着脖子,有时候吃急了不小心呛了喉咙,吃进去的月饼一下就喷了出来,大人看见了伸手打过来,总归还是心疼,又递过一牙儿月饼。
  明月下的河水闪耀着光点,虫声铺满了河沟,偶尔有夜蝙蝠飞过,会发出轻轻的呼哨声。月夜里的话拉得很长,听不懂话的娃娃们就着月光开始新一轮的打逗,不知哪个摔了一跤,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就淹没了那疼痛的喘息声。
  大地和天空为人间准备了许许多多礼品,月光、山影、歌声,中秋的夜总是充满了莫名其妙的兴奋。
  前一段时间去云南,发现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彝族也有“阿细跳月”的习俗,“活着不跳月,白在世上活”。
  彝族是一个活泼的民族,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了。都说彝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每逢节庆,彝族人更是喜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中秋月圆之夜,当然也少不了“阿细跳月”。
  中秋本算不上彝族的传统节日,但由于与汉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如今,包括彝族在内的不少少数民族都会欢庆中秋节。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跳月的来历有不同的传说,但都与火有关,和生产、生活相联系。传说很早以前,阿细人赤脚上山灭火,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脚被烫疼了就交替抬脚跳两下,逐步演变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人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今天,中秋捉月华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还在,人们把酒问月,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当然,大家不是守着月明,而是守着电视。
  我还是喜欢回老家过中秋,有草木的气息,朴实里有几分认真和放下。风和树叶的交谈、月光和涧水的交谈,万物都在各自说话,生活中的痛苦、悲伤和明天一早的农事相比,一切都淡了。
  中秋望月,愿获得力和生命的鼓励。

葛水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08期

  • 第2022-09-07期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5期

  • 第2022-09-04期

  • 第2022-09-03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9-01期

  • 第2022-08-31期

  • 第2022-08-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