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刚著《太行军工》一书,记述了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及其所属兵工厂在太行山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广大兵工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用血汗和智慧建立了军事工业一整套的生产体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奠定了我国强大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革命需要武装,战争需要兵器。1937年,全民抗战爆发。面对武器装备占据优势的日寇,人民军队迫切需要更好的枪械、更多的弹药。当时,八路军总部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自力更生,因陋就简,逐步建立了太行山区的军事工业。刚开始,只有几个分散的随军修械所。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军事工业科,统一领导和管理太行山区的军工生产。6月,军工科扩大为军工部,隶属后勤部领导。军工部成立后,加强组织力量,壮大军工队伍,特别是技术队伍,逐步将各修械所改建为4个步枪制造所,1个复装枪弹厂,1个炸弹厂,1个试验所。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已发展成为有矿山、铁厂、机械厂、化学厂、枪厂、枪弹厂、炮弹厂以及工业学校等10多个单位,共有职工3000多人的一支比较完整的军工队伍。
军工生产从最初锻造大刀片、长矛、红缨枪、刺刀、破坏铁路的工具到修理机械、大炮,改装机枪、迫击炮,制造地雷、手榴弹,发展到成批制造步枪、掷弹筒、迫击炮、枪弹、掷弹筒弹、迫击炮弹、山炮弹、发射药、炸药及军工生产装备等20多种产品。在整个抗战期间修理和制造了大批枪、炮、弹,共计修枪数万支,造枪9758 支,生产掷弹筒2500具,迫击炮改平射炮数十门,复装和新制子弹223万余发、手榴弹58万余枚、掷弹筒弹19.8万余发、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弹38万发。此外,还指导和协助地方生产地雷、手榴弹1000万枚以上。
太行军工不仅有造枪、修炮和生产枪弹、炮弹的工厂,还建立起机器制造厂,为八路军供给部、卫生部、冀南银行、新华日报馆提供急需的机器修理及零配件。军工生产向纵深发展,又带动了驻地基础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煤、铁及硝、磺的大量开采与冶炼,为民用工业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改变着太行山封闭的农耕社会的落后面貌。
在实际工作中,太行军工还培养锻炼了一支有高度政治觉悟、较高技术水平的工匠队伍;精通军工技术的专家和熟练工人;懂技术、善于组织生产的行政管理干部;密切联系工人的工会干部。这一批干部、工人,到全国解放时,绝大多数成为接收大城市后组织工业生产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
透过《太行军工》,我们还看到太行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对军工事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广大群众热爱军工、支持军工、保护军工的感人事迹。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太行人民与八路军同生死、共命运,写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诗篇。不少老乡为保卫兵工厂被敌人抄了家、烧了房子,甚至献出了生命。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八路军军工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第一个钢铁厂——故县铁厂(现首钢长钢公司),是太行军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抗战时期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研制生产八一式步枪、子弹、炮弹,修理步枪和轻重机枪,再到柳沟铁厂研发车削加工和制造炮弹的韧化处理工艺,再到1946年选择在故县建设共产党第一座现代化高炉,为解放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军火支持,故县铁厂一路走来的历史,是太行军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缩影,也是太行军工热血报国、敢为人先情怀的体现。
我有幸在长钢工作6年,切身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和情怀的可贵,感悟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深厚的历史意义,深远的未来昭示。
今天,我们弘扬太行军工精神,就是要继续发扬太行军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把民心当作最大的政治,把人民拥护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始终保持这样的情怀和信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太行军工,一定会再创新的辉煌,赓续新的传奇!
贾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