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田秋平几经探寻、饱蘸心血、创作的新著力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百年涟漪》围绕清华大学国学院国学大师、一代文人风骨之楷模王国维“长治避难”一事,展开曲曲折折的探究和揭秘,主要是以得到王国维的大女儿王东明在其著作《百年追忆》中的线索信息启发开始创作的。全书20余个章节的字里行间,环环相扣,涟漪涌潮,破解着一串串百年难解的谜团,讲述一个个历史文化故事的同时,展示出王国维热切追求的情怀,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王国维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是文化界一位名气不小的传奇人物。人们形容他为:一尊可以行走的大古鼎!鲁迅先生讲王国维是:老实得像一个火腿!王国维自己讲自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写书是用笔在纸上讲故事,读书是用眼睛“听”故事。田秋平所著《百年涟漪》正是紧紧围绕京师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王国维,在设定目标“长治避难”后,而展开的曲曲折折的探究。
“长治避难”,事情发生在清末皇帝溥仪离开皇宫后,有着“南书房行走”身份的王国维生存环境出现窘迫无计,决定结束性命的最后时刻。是选择去长治避难、继续活下去?还是,结束生命来维护一个文人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书中提出的“长治避难”恰是一波波涟漪,一则寻味百年的未解之谜,故事原委作者通过访问王国维后代一点点揭秘。
故事一,北伐战争期间时局动荡。心欲静而身不安的王国维决定听从国学院山西籍毕业生的敦请,去到太行山天脊之处的长治避难。
故事二,王国维长治避难,事情定下之后,长治一帮文人墨客陈慎德、陈玉壁、刘伯川等,先期积极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潞安府老城中心莲花池之旁的圣泉寺,投巨资建造了“琅嬛福地”藏书楼一座,计划成为供王国维安身立命之地。
故事三,王国维来到长治避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计划撰写编辑出版一部民国版的《长治县志》。
故事四,长治城南面有一座五龙山,山下有一通碑,碑文上刻铭“梁启超到此留迹”。据考,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任何一次书写,都是恰好到来。看似是作家心绪的自然流淌,其实都是在时间与空间的某个交汇点上的真诚相遇。没有热切的感悟,艰难地跋涉,辛勤的笔耕,时代变迁的历史烙印很难留下痕迹。据我所知,田秋平苦心走笔行文,一个个奇妙的故事如同历史长河之中的一波波涟漪,千折百回,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田秋平所著《百年涟漪》一书的夙愿就是要让王国维长治避难的故事家喻户晓,留住那段值得回味的记忆。
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王国维,学识渊博,名冠华夏。长治,太行山天脊之处的一方弹丸之地。当时军阀北上,北平处于混乱的危难时期。作者以清华大学国学院长治学生请老师王国维到“长治避难”为主要线索,展开探究解码,考证在民国初年国难当头之际,是谁能够想出让王国维来长治避难这一周全之策?而王国维为何就选择了小小的长治城?“长治避难”的文化元素符号和吸引力突显在哪里?诸多问题使得作者酝酿琢磨了许久许久,然后通过一系列新发现,得出了一系列新观点。
领略一种文化,品味一段历史。《百年涟漪》这部书籍,不仅仅解码了王国维“长治避难”这一近代历史上遗留下的谜团,同时,无论是对名师王国维学品人品,还是对家乡长治在历史上的影响力,都是一次重新认识。这对了解近代史上王国维和宣传长治也是极好的事情。
期待读者品读《百年涟漪》对王国维“长治避难”给予关注,共同挖掘分享新的文化元素,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更多亮点。
郝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