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现代学徒制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在专业技术与素质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学场所与工作情境等多方面紧密结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只有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画出最大育人“同心圆”,才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不仅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要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让技能报国的人生志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厚扎实的专业技能、勤奋好学的职业态度扎根学生心中。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同时推行课程思政,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通过完善的思政教育机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要与合作企业加强协同育人,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广泛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据现代学徒制课程的性质、内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协调育人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现代学徒制实践正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好时机,应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形式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在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也应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既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方面着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校企双方的不断努力下,课程教学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亦能够更有效履行“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能。
校企联动,建好课程思政“主系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目前,基于单门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具有自主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对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思政元素丰富多元,要想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学生心中,提升融入点是重点。课程思政切忌生搬硬套,需要在科学把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道理引发认同、以叙事阐明道理,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校企双方要共同搭建课程思政“主系统”,善于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传递有机结合,积极有效地回应大学生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焦点话题,确保教学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相符合。
有机融入,形成课程思政“双阵地”。校企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起步较晚,校企双方应主动作为,树立大教育观,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协同育人质量效益。课堂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应坚持以课堂为依托,发挥专业课程的综合优势。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系统性梳理校企教育教学内容中的“内生性”思政教育元素,在统筹协调中落实分类指导、在总结传承中推进创新探索,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方面。校企双方共同着力破除思政教育“孤岛”现象,联动学校和企业资源形成思想教育与职业教育共振,达到校企协同发展的局面。
聚焦评价,激发课程思政“三动力”。课程思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印象,具有积累性、迟效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情况,又要着重考察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等的培养。要根据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开发基于学生视角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引入多样化评价手段,校企双方共同设置评测环节,考察和记录学生的外显行为,获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倾向数据,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增值评价。在评价指标方面,从评“学”的角度,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和提升作为评估的必要指标;从评“教”的角度,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和关键,通过评“教”可提升校企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自觉提高立德树人意识,激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动力,通过评价反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作者: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曾理;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政行校企园”协同的传媒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21QZ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