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发其华,秋收其实。
适逢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场“国宝与农耕文明”的主题展览在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展出。从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盘到汉代铁犁铧、金代戏曲砖雕《瓜田乐》,30件珍贵文物串起了新石器时代至当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以国宝见证丰收,以国宝展示中国农业的演变轨迹,以国宝讲述黄河农耕文化,这一镶嵌于丰收场景中的展览让人耳目一新,思接千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山西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舜耕历山”“后稷稼穑”“嫘祖养蚕”在山西都有着生动的传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近年来,无论是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还是后稷论坛、祭拜神农等活动的举办,以及各地融汇于乡村旅游中的农耕元素,传统农耕文化正在被大众重新审视并被赋予丰富的时代特色。
千年智慧,启迪未来。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既可以向传统汲取智慧,又可以让千年农遗通过借鉴现代农业技术彰显出当代价值。我省的稷山板枣生产系统、阳城蚕桑文化系统等先后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其中,阳城养蚕历史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独特的养殖方法、众多的蚕桑习俗、丰富的蚕桑文化独树一帜。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我省农业产业的“金字招牌”,也构成了内涵独特的农耕文化体系。对三晋大地上的农业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并进行活化利用、活态传承,莫不是对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农耕文化无疑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必须让别具一格的农耕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不久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利用乡村文化传统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势头强劲,但简单粗放的“采摘+农家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人们希望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并通过各种沉浸式的劳动和民俗体验,感受到农耕文化之美。近日,“运城市十佳旅游线路”出炉,其中一条乡村游线路的主题就是探寻“农耕之源”,万荣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后土祠、稷王庙、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等颇富农耕文化气息的地方都被郑重推荐。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蕴含着“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传统智慧,不仅指导农事生产,而且饱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耕读教育。不久前,山西农业大学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开馆,成为传播黄河农耕文化、推进学生耕读教育的新载体。从课堂到田间再到博物馆,师生们在农耕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厚植“三农”情怀。耕读教育是身心一体的全生命教育,如何让城市长大的孩子们能感悟到“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自然之美、劳动之美,仍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创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热情礼赞,也是对农耕文化的深情回眸与积极传承。让蕴含着和谐理念、古老智慧、人文精神的传统农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焕发蓬勃生机,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