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以人类的创造性为基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共同寻求真理的普遍性。近年来,山西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识课让视野更开阔,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
青年表演艺术家方建身着蟒袍,头戴六尺长翎,展示许多优美身段,阵阵喝彩声从教室传出。9月13日晚,在山西大学校本通识课程“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中“晋剧身韵技巧与脸谱服饰”课堂上,方建饰演折子戏《小宴》中的吕布,通过摆翎、甩翎、竖翎、旋翎、扫脸等演示,向同学们讲解晃、抖、弹、掏、衔等翎子功技巧以及角色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带领学生们探寻戏曲之美,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这只是山西大学通识课程的一个缩影。艺术中的物理学、厨房里的化学、科学原理与人文精神……300多门通识课程,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艺、医等11大学科门类,包括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现代性认识、科技进步与科学认识、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四史”教育、体育俱乐部、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课程在设计上突出学科交叉性和专业融合度,把跨专业的思维方法和普适性技能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基本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学生李晨凯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他感触颇深:“‘科研作图与数据可视化’课程让我受益匪浅,竞赛中利用所学知识不仅绘制出精美的图,可视化还让我从数据中迅速得到准确结果。”化学化工学院学生白云在“国学与人生幸福”课程上听到很多真实案例,领悟了很多道理:“要与人为善,学会自我调节,面对事情要理智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看待,找到解决方法。”
通识课程在开发设计时聚焦并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和思维方式、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全面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更加坚定探索未知的决心
“除了原子和虚无空间,没有任何东西存在,其他一切都是猜想”,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在《物理学对信息产业的深刻影响》的学术报告中,从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引出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讲述了普朗克的量子问题及量子现象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热情宽厚的师者风范给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画上完美句号。
为引领全校师生了解学科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启迪创新学术思想,近年来,山西大学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王恩哥、袁亚湘、谢心澄、汤超、吴岳良、蔡荣根、彭练矛,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张尧学、朱蓓薇等多位院士到学校作专题报告,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学者们基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分析和探讨,彰显了科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生态,促进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氛围、推动了学术发展。
黄河大讲堂、云冈学论坛、国学大讲堂、河汾讲堂、师说三晋、文瀛思政大课堂、初民大讲堂、导师有约、百年大讲堂、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青年教师登崇讲座、交叉学科学术沙龙……在山西大学,师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去听心仪的讲座。
“我对黄河文明有了新的了解与进一步认识,充分感受到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的魅力,同时也认识到发展黄河文明的重要时代意义与使命。”2020级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刘莹在听了地理学著名专家葛剑雄教授“黄河与中华文明”的讲座后说。
尽情施展才华,发现更多美的存在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党史学习教育课程思政公开课”示讲活动中,300余名师生跟随音乐学院老师逯璐对《游击队歌》的讲解,重温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体悟游击队员在敌后艰苦环境中蔑视敌人、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山西大学将思政课融入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青年学子把握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音乐、美术、体育等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山西大学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在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学与示范”音乐会上,师生们可以感受到莺歌燕语的春天、火花飞溅的楚汉战争、莽原上呼啸而过的风和狂奔的马,充分享受音乐带给人的震撼。男中音歌唱家周飞独唱音乐会、郑斌中外声乐作品音乐会……近3年来,音乐学院先后举办40余次面向全校师生的活动,声乐、器乐、舞蹈等演出促进学生接近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
“我是物理学专业学生,一直以来与艺术没有交集,通过美育课程逐渐懂得了如何鉴赏中国画,并学会用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发现美的存在。”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王晨怡说。剪纸技艺、布艺织造、雕刻技艺、烧制技艺、晋绣技艺等非遗实践课程,不仅让大家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同时也撒播下种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绿茵场上奔跑、射门,羽毛球网下防守、俯接,游泳池里劈波斩浪……一项项体育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与学生课余生活,相关赛事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学校不断完善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监控机制,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体育竞赛机制,推广武术、棋类、五禽操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形意拳、心意拳等地方非遗体育项目,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成长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周慧芳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