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一组英雄的群雕

——读《铁血围城》致作者郭天印

  9月8日你与张祝文先生一道来访,赠我一册你的大著《铁血围城》,与你聊起一些往事,十分尽兴。今天上午开始读你这部长篇小说。
  1942年秋天,日寇因何会组织两万余精兵悍将,对沁源县城大举进攻?其时,八路军太岳军区和太岳行署在全国抗日战场上,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日军高层,如何策划了“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沁源军民在撤出县城后,下一步该如何应对时局的变化和自身的困境?这些问题在“两个中国通”“秋天的变奏”“江家姐弟俩英雄”3个章节中,全部以宏观的介绍,微观的描述,具体而生动地呈现给了读者。
  “两个中国通”这一章,可看出你在探寻史料上,下了大功夫,对当年侵华日军中的派系介绍得十分详尽,对冈村宁次和花谷正等日军将领,没有用一点脸谱化的描述,在这些年文艺作品戏说成风,影视抗日神剧胡编乱造糊弄历史戏弄观众的滥觞中,你的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真有一种新的匡正作用和引领意义。
  我一向认为,成功的长篇小说可以有各种标准,能否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我目前看毕的这几个开篇章节而论,你塑造的一个个人物,正在渐渐出现并集结,他们已经活灵活现地与读者见面了。
  作家用长篇小说描绘出一段逝去的历史,如何能让读者读下去?这就要看作家的结构本领了。简言之,也就是悬念的设置。在你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大大小小的悬念,你安排和设置了许多,我以为,以杨家三少爷杨铭之的行为构成的悬念,手法娴熟,吸引读者不时生出欲探究竟的阅读心理,这就使长篇小说具有了可读性。如果把杨铭之的故事集中写一章,不是不可以,你却尽显技艺,将杨府三少爷的线条,切割成若干段,有机地嵌入其他历史事件里,或者插入某个历史故事中。
  清初文艺理论家李渔,对戏剧佳作的评价有“凤头猪肚豹尾”一说。在你写罢“维持会闹剧”这一章之后,你的这部长篇力作,“凤头”已高昂,应该进入丰厚的“猪肚”了。日军已经占领了无民众可以维持的沁源县城,撤出县城,退入山野的沁源民众,又怎么展开对困守县城的日寇进行围困呢?900多个日夜的围困,2700余次的占领和反占领,有多少铁血围城的故事啊!这些故事中又涌现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啊!对你这位小说艺术的烹饪大师而言,这些历史素材,不正是给你提供了制作各种美味的原料吗?
  你成功地完成了一组英雄的群体雕像。他(她)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他们平凡而伟大,是沁源围困战中普普通通的战士和民众。虽然你着墨有多有少,雕刻有详有略,但他(她)们已经栩栩如生地被你领进了读者的心田。
  江德昌。这是位年轻猎人,胆大,心细,好胜,有一手好枪法。在“江家姐弟俩英雄”一章中,他已经出场了,在“激战迷魂谷”一章中,你又对他浓墨重彩描述和刻画。
  李猛。他有传奇的人生经历,是让日寇闻其名而胆战心惊的神枪手。被俘后与妻子一道,惨死在日寇的铡刀下。
  赵小四。普通民兵战士,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偷技超人”的小偷。但是在全民抗战的洪流中,为救战友而挺身赴险。
  高明亮。你在这位隐蔽战线的英雄身上,用其行为刻画其善谋,用心理描写描述其忠诚和果断。这条充满悬念的线索,为作品的可读性增加了不少分量。
  张二俏。这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寡妇,在村民们眼中,风流而不守妇道。她是汉奸李守清的情人,却毅然与其一刀两断。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作为陪衬人物,你写了许多,但尽力不一笔带过,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形象。写长篇小说做到这点,是对作家功力的考量,你做得不错。
  洪尚礼。这是八路军三十八团的一位连长。沁源围困战是军民合力之壮举,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便有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对他与江淑英的爱情发展,你处理得也十分老到。
  杨铭德。这位杨家三少爷杨铭之的哥哥,典型的富家少爷,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是个教书先生。但为了救自己的学生们,他的壮烈牺牲,为他的人生谱出了绚丽的霞光。
  张成。这是一位老农民,中国共产党的基层书记。他被日军抓住了。“取义成仁有张成”这一章,给张成这样一位英雄立了传,留了史。“石磙从张成的头颅上碾压过去,脑浆迸裂。”连敌酋鹿野也被面前不屈的对手如此死去而震惊了,“向着碾盘上的张成深深地鞠上一躬”。
  还可列出许多。这些都是沁源军民中,普通的百姓和普通的军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陈赓、王新亭,中共沁源县委和围困战指挥部的首长刘凯、蔡青、朱秀,他们之所以能领导沁源围困战最终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他们是鱼,而沁源民众是水。你用群雕式的民众英雄群像,形象且动人地诠释了这个真理。这,也是你再现沁源围困战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两篇社论,高扬起了全书的“豹尾”。
  一篇是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另一篇是太岳《新华日报》的社论《沁源人民的胜利》。于整部长篇小说文体而言,这两则旧史料,确如你所标注,是“附录”。这两篇社论,是时代留下的声音,也是历史的一个结论。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豹尾”,真是太恰如其分了。
  你在《后记》中说:“今生今世一定要把沁源人民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沁源围困战的辉煌事迹通过自己的笔流传于后世。”沁源是你的故乡。你是从沁源走出的作家,无愧故土与乡梓,你出色地完成了你的心愿。
  自从有了眼疾,我已不看长篇小说了。没想到,这次会读完你的这部大作。几段随时记下的感想,零零碎碎,缀成此文,仅为与你交流,不成章法,让你见笑了。

孙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13期

  • 第2022-10-12期

  • 第2022-10-11期

  • 第2022-10-10期

  • 第2022-10-09期

  • 第2022-10-08期

  • 第2022-10-07期

  • 第2022-10-06期

  • 第2022-10-05期

  • 第2022-10-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