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忠义精神永世长存

——读王西兰《千秋武圣》

  •   再读关公。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一遍一遍地读关公,以各种形式,以各种名义。
      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关公文化,中国人有着各自的解读,这些解读总是选择自己有利的方面,但也正是这万万千千的方面,使关公文化如浩荡长风、如晴空丽日、如暗夜星辰,永恒地流淌和照耀在所有华人的心头,乃至成为世界的普世价值。
      而关公是山西人,近距离地说是运城人,出生于尧天舜日之下,成长于德风烈焰之中,直到成为千秋武圣。关公与运城有着什么样的地缘关系?关公的结局是不是有历史必然性?神性渊源从哪里来?光芒照彻何方?这都值得研究。
      王西兰的《千秋武圣》就是这样一本专著,他研究关公多年,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作为关公乡人,为此能够多次著述,也是他的造化。
      如何来读《千秋武圣》,我有几点看法。
      《千秋武圣》分上下篇,上篇是人传,讲述关羽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且是还原历史真实,廓清很多年来加诸关公身上的迷雾。下篇是神传,参考民间传说、朝野动向、文学作用,加以分析归纳,得出关公成神的过程和历史必然性。上下结合,才是一部完整的关公传,毕竟,有神的外化部分,才是关公文化的内在之花。
      上篇15个章节,是在历史的多重可能性中释读关羽。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得知兄长去处便挂印封金辞曹而去。这次屈从曹营,是因保护甘糜二夫人,后甘夫人生了阿斗,延续了42年蜀汉国祚,甘夫人最后与刘备合葬,且与刘备同一个谥号。若这里关羽只顾兄弟大义,不护二夫人呢?历史便呈现了多重可能,还有没有阿斗?所以此刻关羽保护刘备夫人的意义重大。
      再来看著名的单刀赴会事件。东吴索要当初借去的荆州,其实只是借了江陵一地,孙刘大战,一触即发,鲁肃提出与关羽谈判,关羽该不该去呢?敢不敢去呢?去和不去有什么后果呢?这就是历史的多重可能,要紧的是,关羽冒着生命之虞,“蹈虎狼之地”,虽然最后荆州被孙刘平分了,但已是最好结果,也因此有了后来的关汉卿传承千载的元杂剧《单刀会》,有了著名的《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
      几乎每一次重大历史节点上,作者都像这样给出了历史的多重可能,关羽的形象和价值便从这样的可能性中走出来,越来越高大,越来越熠熠生辉。
      下篇8个章节,在从人到神的质变与升华中释读中国精神。
      关羽成为了关公。
      关公壮烈地死去,他的死干系甚大,有的人跟着死了,时局发生重大变化,蜀汉与东吴都将不复存在,而同时代的人人格上的缺陷在当时就映衬出了关公的高大,人们发现了正义、忠义、诚信、仁爱、勇敢、智慧的力量,在他去世后不久,就开始被人怀念,历史典籍开始记载他,民间开始祭拜他,宗教开始接纳他,这些不自觉的行动“反映了人心的爱憎与向背”,关公首先在民间走向永生。皇帝们看到了民间力量,开始加封,关公由此而公而圣而王,在这一点上,皇帝们是最大的机心者,但这样的机心因着关公的崇高,获得了民间的认同。来自民间与朝廷、江湖与庙堂的共同加持,关公文化诞生了。
      作者给出了对由关公文化延伸出的中国精神的理解,“关羽的忠义精神和英勇品格,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忠义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所有华人精神的最大公约数,是华夏之魂,而这大义,“如日月经天,如江河行地,传承久远,永世长存”。
      当读到这里,便觉这一慨叹,让人直了脊梁,荡气回肠,更让人感知,这一呼号,于这人心多变的时代多么重要,于这纷繁多变的世界多么重要。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关公的微笑。
      在这样的阅读中,还要谈一下传记的虚构问题。
      传记能不能虚构,或者说,非虚构文学的虚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各有其说,争执不下,但我认为这里不是能不能虚构,而是一个如何虚构的问题。
      把整个历史人物全部写成虚构情节甚至全是对话,那是欺世盗名,叫历史小说即可,不能叫传记,如果冠之以传记,那要贻误后世,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识别真伪,我们作为文学人,哪怕不能有所建树,也不能贻害无穷。
      《千秋武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里所有关羽的历史情节都是真实的,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虚构,作者玩笑地说,怕来自神的惩罚。但每一个重要关头,关羽的心境是虚构的,这世上并没有一个人知道当初的关羽在想什么,这就出现一个很大的写作空间,建立在真实情节上的心境想象,让关羽更丰满更有血有肉,更还原了人的真实,从而贴近了现实中的人心。
      这便是一个负责的态度和写作的尺度,该说一声支持和赞叹的。
      对比作者从前所著《不朽关公》,这一本更平和更节制,说清了一个悲剧中封神的伟大人格,我们每个人都在其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归。
      最后,要谈到人们对王西兰写关羽的一些批评,说他把关公写成了完人,这不符合常识。而我认为,历史上过世之人万万千,为什么关羽的死就是永生?也有人死后成神,为什么关公可以被一路高封,祀遍世界?这个答案就是关于完人的答案,何须辩解?且王西兰关于关羽的一生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释读,还能自圆其说,又在人性上探讨最后结果,那所谓的弱点,不过是当时当日此人此性的因果,那些批评的人,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因果?何须褒贬?
      我们是需要关公需要关公文化的,就像阳光空气之于我们的肉身。
      秋雨中,当可读《千秋武圣》。

    王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20期

    • 第2022-10-19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7期

    • 第2022-10-16期

    • 第2022-10-15期

    • 第2022-10-14期

    • 第2022-10-13期

    • 第2022-10-12期

    • 第2022-10-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