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汾盆地、汾河西岸,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她就是尧都区汾河办事处的san淇村。说到san淇村,先得从世人不识、国人不晓、华夏绝无仅有、字典均无记载的“san ”字说起。
“san ”字念“三”,一般人不认得,往往误念为“毛”。多年来,凡寄往san淇村的信件包裹,大多把“ san”字写成“洼”字或“浅”字。生于斯、长于斯,为了弄清村名的由来,我查过字典、翻过县志,也未查出个所以然来。1994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花费了3天时间到图书馆从《中华大字典》上仅查到不带三点水的“san ”字。今年有人为我村写了一部《 san淇村村志》,从村志里我了解到,san淇村还真有个演变过程和一段美丽传说哩。
据村里老人传言和考证,san淇村始建于夏,那时,这个村由北梁、南坡、东垣3大自然块集合而成,故称“三集”。随着沧桑变迁,到西汉时期,村中的北梁、南坡两片人家自然消失了,只剩下东垣这片,村中夏氏族长夏坤便将“集”改为“其”,由此,“三集”变成了“三其”。当时的“三其”虽然村小人少,但物阜年丰,是个文化内涵很丰富的村子。村北建有古老村堡一座,至今遗址犹存;村中建有7座庙、5个寺、4个门楼、3个戏台、3个木偶亭、1个义学堂、1个贞节牌坊。相传村中的无椽寺和白云寺比临汾的七佛崖和白马城还早,故当地一代曾流传有“先有(san 淇)的无椽寺,后有的七佛崖;先建( san淇)的白云寺,后筑(临汾)的白马城”之说。村中3条大道东西横穿、1条大道南北贯通,其中,南北大道向北出村后突向西一拐而去。如果从空中往下看,整个村貌犹如一个暗藏的“san ”字被切割成块。当时村里的另一族长尚让觉着村子四分五裂,既不利管理,又不吉祥,便向族长夏坤建议:何不把“三其”改成“ san其”?这样既破了不利村人的风水,又正好把村里分散的各氏种族部落统率起来,那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夏坤听了,认为上合天意、下符民心,天助人兴,正中下怀。于是,公元前123年,便将“三”字改为“ san”字,“三其”村便成了“san其”村,从此,“san 其”人更加团结上进了。难怪自古至今,周围村庄一提到“ 其”人便评价说:“san其人一笼(leng)土,干起啥来是一股。”讲的就是san淇人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
至于san其村又是如何变成san淇村的?这其中还有一段传说哩。
话说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从陕西起兵后,东渡黄河准备去攻打平阳。有一天,李自成率军正从 其村路过,他从村西大道准备入村,站在高处驻足观看,见这里东临汾河、西靠吕梁,村西、村南有清澈龙泉涧水环绕,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玉带嵌镶在村子周围;村外风光秀丽,田野庄稼葱茏,村中歌声悦耳,一派祥和景象,仿佛置身仙境。进村后,又见到玉皇庙、老爷庙、马王庙、菩萨庙、河神庙、五道庙、土地庙,蔚为壮观;白云寺、青云寺、清凉寺、观音寺,香烟缭绕;马王庙戏台、老爷庙戏台、玉皇庙戏台,古朴典雅。李自成看得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连连拍手称奇,遂慷慨说道:“不愧尧都宝地、人杰地灵藏龙虎;真乃龙泉圣水、物华天宝养庶民。”于是他动了心,立马改变主意,决定驻扎在此风水宝地,练兵在河滩、跑马在村西龙泉。由此,村西通往龙泉寺的大路改名为“马道”,至今依稀可辨。
练兵月余后,兵强马壮的李自成准备离村,村民夹道欢送到村南涧河与汾河渡口交界处。李自成恋恋不舍向村民拱手告别时说,“ san其”三面临水、与水结缘,必受水的恩惠,若二字旁均加上三滴水,子孙后代会将永远受益于水,让村民过上富足、幸福、美满的生活。村民们拍手赞同。说完,李自成命左右从白云寺借来纸墨笔砚,用甘甜的龙泉涧水磨好墨,挥笔写下了“涧环水绕san淇村,勤劳朴实好庶民”的赞语。写完后,李自成便率领队伍从 淇村东渡过汾河,马踏三关(北关、西关、南关)、撮土成山(月平山),攻打平阳去了,并驻扎在挂甲店,“san 淇”二字也就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
王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