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我作为一名电影编剧深受鼓舞。
就电影而言,高颜值的明星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陌生化的场景能给观众以新奇的感受,完美的特效可以给观众带来视听冲击,但真正打动观众心灵的一定是故事。如果说电影是通往人们内心世界的桥梁,是用文学、摄影、美术、戏剧、音乐等诸多元素搭建的艺术大厦,那么,电影剧本就是图纸,是一剧之本,是电影的芯片。罗伯特·麦基曾经讲过,所有方法和途径,都是为了走向故事的唯一目的——价值和意义。如果编剧一辈子都在为单纯的商业利益编织垃圾文字,你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灵魂。多年的创作实践证明,好的电影故事一定是导向正确、主题突出、视角新颖、题材独特、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贴近生活,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发现个别地方精准扶贫不精准,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于是我创作了喜剧电影剧本《耿二有点二》,含着微笑批评了这种现象,塑造了一个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二”得可爱、“二”得可笑、“二”得可敬的村委会主任形象,剧本获得了赵树理文学奖,山西景辰未来影视公司制作成片后获得了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我还发现,很多农民在物质上脱贫了,口袋里比以前宽裕了,但红白事也开始大操大办了,随礼的份子钱越来越高而且名目繁多,让广大农民苦不堪言,于是我创作了喜剧电影剧本《同喜同喜》,讲述了“贾有权”因碍于面子频繁随礼导致返贫的故事,经山西省委宣传部推荐入选了中宣部电影剧本孵化计划,制作完成后在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先后又被河曲二人台剧团改编为同名二人台,被中国煤矿文工团改编为相声剧《家长“礼”短》。10万护工出吕梁,脱贫致富奔小康。“吕梁山护工”成了特色劳务品牌,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彰。为了宣传这个立足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我深入吕梁调研、采风,和王辉同志合作创作了《吕梁山护工》剧本,拍摄完成后深受观众喜爱,名列全国农村院线放映周冠军。山西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聚集地。抗战初期,诗人光未然受周恩来同志委派,带领抗敌演剧三队深入山西宣传抗战,山西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光未然,山西壮丽的景色特别是黄河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触动了光未然,引燃了他的激情,奋笔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歌词,后经作曲家冼星海谱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为了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世人了解《黄河大合唱》与山西的关系,我以此为素材,相继创作了电影剧本《歌从黄河来》和电视剧本《为抗战发出怒吼》,其中电影剧本被山西省委宣传部确定为重点扶持项目,电视剧本入选央视喜迎党的二十大重点红色文化选题。
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但缺少高峰之作,我一定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认真学习和借鉴中外优秀编剧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断创新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手段,努力攀登艺术高峰,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杨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