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后土育生民,人杰地灵出英才。壬寅秋月,宁志荣的河东文化力作《皇皇后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作者《薛瑄传》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有关河东文化的研究成果,在跨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全书详细梳理后土文化的产生、沿革和赓续,让人们可以对后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皇皇后土》探讨了后土信仰的起源和历史。大地是人类唯一的栖息之处。大地生产万物,提供食物,养育人类,自古以来人们就依赖大地生存,在漫长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产生了对大地的崇拜意识,中华民族的先祖尊大地为“后土”。后土祠坐落在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这里是两河——汾河与黄河的交汇之处。后土信仰的内涵较为丰富,在历史上被解读为大地之神、大地圣母、社神、古代掌管土地的官吏等等。作者依据《周礼》《左传》《史记》《国语》等史料和文献,详细地阐述了后土丰富的文化内涵,便于人们从历史层面、信仰文化、社会发展、民间文化等方面了解后土信仰的形成过程。
中华山河秀丽,名胜众多,为什么选择在万荣县祭祀土地之神——后土?本书进行了很好的回答。万荣县属于河东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古中国的诞生地。古语有云:“建邦国先告后土。”古代祭祀后土的地方,必定是风水佳地。按照古代礼制要求,“祀地于泽中方丘”,即在“泽中方丘”祭祀后土。远古时期,万荣县后土祠一带水草丰茂,植被丰富,鸢飞鱼跃,非常适合人类生存。汾河进入黄河的地方有一处高崖,名曰“脽上”:“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水经注·汾水》)脽上为方丘,四面皆水,位于河流中央。站在脽上,天圆地方,河水滔滔,完全满足祭祀的条件。据《山西通志》记载,远在黄帝统一华夏之后,就率领部落联盟首领来到今天的万荣后土祠一带,扫地为坛,祭告后土,开启了中华民族土地崇拜的历史。
本书研究了自黄帝以来,每个重要的朝代有关后土的信仰崇拜、祭祀仪式和文化内涵,旨在梳理后土文化的渊源和脉络,探寻后土文化在黄河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作者认为后土文化有五个重要特征,一是原始崇拜,原始先民在生活劳动中崇拜土地,产生后土信仰;二是社稷之源,古代帝王凡是建立宫殿,左为太庙,右为社庙,都要祭祀后土——社神,社神和稷神称为江山社稷,人们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三是祠庙之祖,后土祠从黄帝扫地为坛算起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愧为中国祠庙之祖;四是礼乐之端,祭祀为古代五礼之首,祭祀与音乐、礼仪密不可分,早期的礼乐就是从祭祀时产生的,后土祭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祭祀活动之一;五是文明之根,后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时期或者朝代,《周礼》《礼记》《左传》《论语》《孟子》《淮南子》以及二十五史等都予以明确记载,因此说后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直根;同时后土文化所蕴含的厚德文化、生态文化、五行思想、求子文化、庙会文化、农耕文化等等,十分丰富,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
在中学课本里,人们熟知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阁序》,其实王勃还写过《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盛赞万荣后土祠:“游汾胜壤,楼船高汉帝之祠;卜洛名都,城邑辨周公之迹。仰天文而窥日月,虽共光华;凭地理而考山川,即殊南北。”令人感兴趣的是,后土文化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有着密切的关系。2018年6月21日,国家为农民设立了一个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时间为每年农历秋分。古代人们在收获时节,举办秋社,祭祀土地神后土,进行社火、社戏、社宴等活动,庆祝农业丰收,五谷丰登,感谢大地母亲的恩情,因此可以说,农民丰收节与古代社庆有着深厚的渊源。研究后土文化对于了解古代农耕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皓首穷经,耕耘经年。宁志荣先生认为,后土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纵观中华民族的盛世时期,如三皇五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唐朝之开元盛世、宋朝之咸平之治等,后土文化活动十分丰富。黄帝之设坛、汉武帝之诗、唐玄宗之碑、宋真宗之萧墙碑、王勃之赋、薛瑄之诗、顾炎武之游记等,都负载了后土文化的丰富内涵。
《皇皇后土》是一部生动记述后土崇拜历史和研究后土文化的图书,让我们更多地领略了作者的人文素养与文化表达,给我们文化启迪与精神的滋养。我深以为然。
杜刚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