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践悟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更好顺应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变化、新趋势,掌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我省应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盘活科技资源释放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事业迈上新台阶。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攻关要突出需求导向,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关键环节技术攻坚,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基础前沿布局。构建从源头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编制山西产业集群关键技术清单、重点项目清单、重点产业链图谱与产业地图,凝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双清单”。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精准攻关,推进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扶持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重点产业和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等未来产业。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探索“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的科研新范式,聚焦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项目攻关。围绕新型材料、碳达峰碳中和、清洁能源、生物工程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优化提升产业链韧性,推进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氢能产业等标志性产业技术攻关。
  培育优质创新主体。重点扶持培育太钢、太重等20家“链主”企业和“链核”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双链主制”,建立产业链共同体,探索“1+2+X”发展模式,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协同创新强链、精准合作补链、企业带动延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快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快速成长。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提升科创平台整体效能

  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要整合优势科研力量,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山西创新平台载体提质升级,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整合高能级研发机构。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以成果转化为主导,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等多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中心+研发机构(研发型企业)+企业”网络,有序推进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先进计算太原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研发体系建设。
  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组织“项目群”攻关,鼓励支持省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省内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定向委托联合体凝练“尖兵”“领雁”项目攻关榜单。
  搭建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依托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引导开发园区、企业到晋设立“研发飞地”。

优化科技项目管理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各类创新要素的融合互动。要不断优化科技项目管理,促进评价体系完善,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改进科技项目管理方式。实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包干制”,落实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揭榜挂帅制”“赛马制”,探索项目管理“里程碑制”、推行结题验收“备案制”,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资源调度权。实施科技项目服务首问负责制,聘任科技项目专员,对科技项目全流程、各关键环节进行管理、指导、服务和监督。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办法。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不同种类科技成果,构建科技成果评价分类指标体系,汇聚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围绕山西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有针对性地评价其价值。
  构建成果转化供需融合发展机制。推动研发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高效对接,依托省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打造以“云端应用程序+专业科创平台”为核心的科创服务体系。优化配置产学研科技资源,激活各类创新要素,瞄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研发、转化、产业化各个环节,构建从科技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中介、工业设计、市场咨询的完备科技服务链。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营造生机勃勃创新生态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人才发展机制体制创新,从自主培养、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重点发力,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推进人才自主培养。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依托“双一流”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研究机构和高校可以根据最新市场资讯、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人力资源需求变化信息,构建“研究机构与高校”“企业、用户及创新创业资源”等协同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采取“订单式”方式培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构建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形成人才比较优势,打造科技人才梯队。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依托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以创新价值、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弹性激励机制,探索年薪制、项目工资、股权等分配方式,尝试将成果转化实效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业绩;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才,探索实施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激励方式。
  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推动建立跨行业、跨地区、多层次知识产权合作工作机制,谋求与中部地区、沿黄省份等区域共融合作发展。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新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一站式”高效服务,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高燕。本文系2022年度山西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山西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604)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14期

  • 第2022-11-13期

  • 第2022-11-12期

  • 第2022-11-11期

  • 第2022-11-10期

  • 第2022-11-09期

  • 第2022-11-08期

  • 第2022-11-07期

  • 第2022-11-06期

  • 第2022-11-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