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学思

加快构建山西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核心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着力点,也是集聚发展新动能、彰显区位新机遇的重大任务和主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着力点,也是集聚发展新动能、彰显区位新机遇的重大任务和主抓手。
  加快山西中部五市从“省会—周边”的城—城关系变为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区域协作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行政区划分与区域发展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满足区域合作与跨区域管治精细化、协调化的需求日益重要。山西中部城市群作为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等层面分别具有自身典型特征的多个行政区域共同构成的综合功能空间,已经超越了自然地理层面上的“空间”概念,山西中部城市群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协同治理的手段来推动。在此过程中,太原等发展较快的地区要做好“突破口”的角色,也要完成“引领者”的任务,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做好“承接者”的角色,也要完成“崛起者”的任务,持续深化城镇组团之间的协同,切实推动山西中部五市向“中部城市群”转变。
  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分工格局从省域内部的区域跃升至华北地区,构筑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从山西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我省中部五市地域面积广阔,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亟待解决。山西中部五市处理好自身与外部区域的内外关系,走向城市联动、协同发展,是山西中部五市汇聚各方面力量、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要按照“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的要求,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在供给侧,一方面,要抓紧谋划实施一批产业转型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南北双引擎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环节不断向高端环节演进,激发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内生活力;另一方面,加快实施水利、交通、能源、新基建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推动基建网络的高效融合协同,优化社会资源流动速度和配置模式,促进中部城市群对生产要素的吸引集聚和稳定流通。在需求侧,要多措并举促进产城融合、第三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城镇化和城镇组团发展对产业、消费、市场和对外开放的潜在促进作用,构建中部城市群发展动能。加强与京津冀等全国最重要的增长板块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接合作,带动我省中部地区通过区域间要素流动和市场对接进一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全国版图彰显自身地位,推动形成新的增长极。
  强化山西中部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区域战略的整体协调,促进区域差别化协同发展。要抓住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启动期及时补短板、稳平衡、促协调,把山西中部城市群同京津冀和雄安新区之间的“中心—外围”关系和生产要素“虹吸效应”限制在可控范围。一方面,要做好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运行监测调度工作,深入研究分析发展趋势,实时踩准节奏、把握变化,更加充分地估计山西中部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之间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构建、要素流动与市场融合、基础设施联通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着力提高山西中部城市群与京津冀、雄安新区协同发展系列措施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科学研判城镇组团、城市协作中先进生产技术、高水平人才、探索性制度创新等先进生产要素在北京、天津、太原等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和其他中小城市面临的要素资源短缺问题,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建设”等机遇,推动区域间发展战略的相互协调,牢牢把握“以城市群稳大局,以增长极促发展”的主动权。
  加快空间关系重构,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作为重要节点在国内大循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逻辑顺序是从城镇组团逐渐发展为城市群,从以城市为外在形式的若干单一实体发展为以城市群为外在形式的发展单元。城市群不仅是其内部区域分工所形成网络关系的外在载体,更应当成为更大范围内促进要素流转与承载区域分工的节点之一。在“双循环”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群难以成为孤立的发展单元,包括山西中部城市群在内的国内各主要城市群都需要面向全国和世界,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合作与竞争。这也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发挥巨量生产要素优势”这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供需两方面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因此,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强化同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华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也需要将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华北区域“节点”之一,在协调自身发展同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其他节点关系的同时,以此为中介和路径西引东联、南拓北进,进一步强化同呼包鄂榆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的联系,在国内大循环建设中补上市场范围的“拼图”,点亮要素流动的“盲区”,提升国内大循环“多中心、强互补、广辐射”的水平,为进一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作出山西贡献。(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 张峻)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21期

  • 第2022-11-20期

  • 第2022-11-19期

  • 第2022-11-18期

  • 第2022-11-17期

  • 第2022-11-16期

  • 第2022-11-15期

  • 第2022-11-14期

  • 第2022-11-13期

  • 第2022-11-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