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三晋文化的杰出代表。但山西本土作家深入研究不够,意见纷呈。高专诚著《后圣荀子》(“典藏古河东丛书”之一)突破一般书籍对荀子故里、生卒年等问题在书序或前言中简单定论的常态,将荀子生平事迹与他的思想来源、成就相关联,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辨、阐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让人深感作者有着严谨、客观、公正的创作态度。
荀子是子夏思想继承者,在孔门高足子夏注重实践的儒学思想中,主要是发展经济、选用贤人、学以致用等内容,这些思想既是法家思想的核心,也是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子夏和荀子的思想本质上都是儒家的,但却为法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各个时期的思想准备。书中进一步认为,荀子以儒为主、儒法并重的思想特色,在子夏和李悝思想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这样一来,从思想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荀子思想的来源就非子夏思想莫属了。从荀子生长的地域、思想成熟的时间,特别是其思想特色来看,荀子及其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是来自晋地,即当时河东,现在的山西西南部。这样的论断,明显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考辨“稷下学宫”是否存在,荀子何时游仕齐国,是确定荀子生平的关键所在,而所谓“稷下学宫”的真实存在与否,又是确定荀子何时入齐的焦点。书中指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根据流行已久的观点,没有任何一种学术运动堪与战国中晚期发生在“稷下学宫”的运动相媲美,也没有任何一种学术存在像“稷下学派”一样,其出现和存在的根据是那样的单薄,而其真实性和确实性从来没有得到丝毫的再思考,遑论置疑性的探究。《后圣荀子》从考证“稷下”入手,通过对《史记》所言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中“祭酒”一词演变过程的考究,说明在司马迁为荀子写传记时,如果他能确知荀子做“稷下先生”首领时的明确称号,就不该使用西汉时代习用的尊号“祭酒”;如果他不能确知,则一方面说明他对于所描述的对象缺乏详尽了解,另一方面说明被描述的事物本身是不清晰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书中经过全面论证,认为“稷下学宫”无非是一个招待来访学者的场所,并且各诸侯国都可能有这样的地方。
对荀子的公正评价《荀子》一书内容丰富、思想精深,是继《论语》《孟子》之后的儒家重要经典,充满思辨色彩和理性精神。但有些学者却用现代标准去衡量荀子学说,认为荀子学说最终是要达到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目的,有人甚至对荀子人品产生怀疑,认为荀子思想乃是“权术之策”,并进一步把荀子比做“犬儒”。《后圣荀子》当然并没有说荀子是完人乃至神人,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荀子置于当时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以认识。荀子肯定了君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身系国家治乱、百姓祸福,这种认识在当时是合理的。书中尤其强调,荀子提出了儒法可以并存兼容、共同作用于治国理政的结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里程碑,使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获得了新精神、找到了新方向,并在汉代以后的政治实践中实现了巨大成功。在我们用哲学观点阐释荀子思想、用考证方法了解荀子生平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荀子所说,参差不齐才是真正的整齐,弯弯曲曲才是真正的平直,不完全相同才是真正的一致。
相对来讲,《后圣荀子》对荀子生平的考证着墨偏少,但阅读此书,一幅完整清晰的晋地学者荀子的历史形象以及对荀子思想的全面思考肯定会使读者过目不忘,这部特色鲜明的研究荀子的著作也会使读者开卷有益。
刘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