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天,阳光和煦,天气晴好。应郭恩林之邀,我们偕友赴他的农村老宅一聚。
小山村距县城20多公里,经过一段弯弯曲曲的山路,很快便到达了目的地。热情的郭恩林老早就在村口等候,我们下车与他一起步行往村里走。小山村仅百十来口人,盛产红杏,远近闻名,后来,人们以村名命名。此村所产红杏个头不大,青里泛红,果肉脆嫩,味儿香甜,已经成为老百姓经济增收的摇钱树。郭恩林年届七旬,生于斯长于斯,他边走边介绍村里的情况,不无遗憾地说:“今年误过了,明年7月份一定请大家品尝我们村产的杏。”大家齐声说“好”。
很快,大家便来到一处仿古外墙的院落,青砖白缝,配以灰色的树脂滴水瓦,朱红大门的额头上,飘逸洒脱的“杏林”两个字格外醒目。问及寓意,老郭乐呵呵地说:“我三舅是村医,我与爱人是赤脚大夫,儿子、女儿又都在医疗机构任职,一家三代从医,叫‘杏林’不正是名副其实吗?”“哦!”大家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老郭出身贫寒,8个姐弟中有3个不幸夭折,为此,他立志从医、救死扶伤。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向三舅请教、向镇上的老中医请教,把能找到的医学书都拿来精读细研,加之聪慧伶俐,硬是学得一手好针灸技术;后来争取村里支持,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赤脚医生培训班,毕业后先后在本村和镇卫生院工作,服务父老乡亲,因口碑良好,获得上级重视,安排到卫生系统工作。
退休赋闲后的老郭,不想割断与家乡的亲情纽带,与爱人协商之后,投资10多万元,把他出生的老院进行了修缮改造:正面的3间窑洞重新加牢加固,以青砖砌面,一室供奉先祖,一室用于展览,收有他用过的生活物品、工作期间获得的奖状荣誉,以及参与村里公益活动的相片等;一室筑有土坑,用于接待宾朋。老郭说,他的儿女及侄儿、外甥都在外地工作,每年清明扫墓回来,总得有个落脚之地吧——有家在,子女才不会忘本。今年暑假,在天津上小学的大孙子就在此住了十几天,感觉很不一样。在正房的两侧,他搭了两排敞棚,一面墙上挂着耙耨、锄头、锹头、镰刀、草帽等老物件;一边的地面上,则摆放有旧时碾米的石槽、石碾、石磨、辘轳、扇车等,俨然一个农耕时代的小小民俗展览馆。老郭还计划跟周边学校取得联系,义务为小学生讲解这些历史和故事。老郭的爱人说,为了搬腾这些物件,丈夫可没少受苦受累,而有的东西原本散落在乡野不值一钱,可你一张口人家就待价而沽,不该出的钱也得出了。老郭忙接过话茬说,那也值得那也值得,好些东西再不收集有可能就消亡了,多可惜呀!说这话时,一身农民装束的老郭,脸上露出憨憨的朴实。
在窑洞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张写有“汾阳好人”的奖状,是汾阳市文明委颁发的。同行的一位老领导指着奖状说:“荣誉比金钱更珍贵。恩林同志名实相符言行一致。”老郭还给我们讲起另一桩往事。10多年前,老郭已到别的乡镇任职,但他始终关注着老家的教育,当时交通不便,没有教师愿意到村里小学任教。他打听到县里有“教师扶贫”政策后,跟教育局局长硬是争取了三四个指标。为了减轻扶贫教师的经济负担,他往返于农村、城市,每周六、周日骑摩托车义务接送教师,坚持达4年之久。他用一身泥土,换来的是村办小学教学质量由全镇垫底一跃而为名列前茅!老郭的爱人没有固定收入,老郭的工资也不是很高,但是,从2010年起,他每年拿出至少1000元,慰问本村80岁以上老人;至于平时接济左邻右舍这个50元那个30元的,那就多得数不清了。有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但老郭有自己的认识:我是村里培养的工作人,多多少少奉献出去点,自己心里才踏实、才能天天睡个安稳觉!
为了接待我们一行,他特地请了村里的厨师,备足了骨头汤、烧肉、粉条、炸山药、炸豆腐、大白菜、金针菇等食材,准备做一顿当地十分有名的“熬菜”。在我们参观、叙聊之际,木炭火已经把大铁锅烧得“滋滋”直响,锅内热气翻滚,各种食材竞相绽放,色泽艳丽、香气扑鼻。许是闻到了这馋人的香味,一个头发花白的聋哑人跌跌撞撞地闯进来,手里舞着一个不锈钢碗盆,指指画画、叽叽喳喳,别人不知所云,老郭却快步迎上去,给他舀了一盆刚刚熟了的熬菜,又掏给他10元钱,那聋哑人才心满意足地离去。老郭说,这是本家一个兄弟,因病生活困难,只要我这边来了客人,他就过来凑热闹,习惯了。随后,大家围桌而坐,本不善饮酒的老郭当天却显得酒量大增,不停地喝着、劝着,和我们说着他的下一个计划。
看着满脸朴实、憨厚的老郭,我暗自祝愿:好人自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雷国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