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超越时代的孔子

  20多年前,我曾参观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气度雍容、气势非凡,使我久久难忘;当时也想去尼山,因时间紧迫,未能如愿。进入新时期,尼山开发,从抖音上、视频上可以再三欣赏: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72米高的孔子铜像巍然屹立,庄严而慈祥,左右两边大学堂之类建筑也十分壮观,游人如潮,流连忘返。
  对此,我的第一感觉是,孔子够格、配享!因为他是超越时代的圣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个否定之否定规律,讲的是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第一阶段为肯定,第二阶段为否定,第三阶段为否定之否定。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实行扬弃,即发扬其优点、抛弃其缺点,因此,第三阶段必然优于前两阶段。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也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否定的对象是西周一些体制。西周是第一阶段,春秋是第二阶段,孔子本属于第二阶段,但他却既要拥护改革中的进步举措,又想保留西周时的合理因素,这样,他就在意识形态上提前进入了第三阶段,而超越了第二阶段。他遥遥领先,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的社会未能实践其超前思想,但他的思想光辉永在,正如后人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时代的改革,改什么呢?首先是所有制。西周的土地属于国有,周王把京城周边的土地留给王室,其余的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再封给大夫,为邑。王室、诸侯、大夫们留一部分公田自用,其余分给农人。农人除种好自己的那一份外,还共同耕种公田。农人分到的那一份不是永久属己,而是3年轮换,因此,农人对土地既无心增其质量,也无法扩其数量,随着地力下降,产量愈来愈低。因此,各诸侯国不约而同走上了改革之路,办法就是将土地所有权落实到农人,永久所有,并允许他们开垦新的土地。农人对国家的义务主要是纳税,史称“初税亩”,这种私有化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旺,整个经济基础壮大,然后就是文化、军事、政治等领域的相应变革。对此,孔子持拥护态度,对改革的先驱人物齐国管仲、郑国子产予以热情赞扬。然而,改革中也产生了不良现象,如政治上的分裂、官员们的腐败、社会上的两极分化,以及人间的种种争斗、礼崩乐坏,等等。对此,孔子反对,他想在保留改革成果的同时,继承西周优秀传统,维持那种集中统一,相对平等、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为此,他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好好听取孔子之声,我先立一个参照系,有了参照系,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其整体思想,而不是只见其一条条语录。这个参照系就是我对中国国学或者说中国古典哲学进行的系统论总结。系统论以要素、结构、功能的顺序展开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要素是天道、人道、君道,结构是天生人、人生君、君法人、人法天、天人合一、人君合一,功能是促进了伟大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人道,即人生观。人的一生,特别是成功的人生,有立世、行世、超世3个阶段,孝子、忠臣、英雄、状元、君子,是5大目标。围绕这些内容,孔子广泛而充分地展示和践行了他的人道论。在春秋改革时代,平民崛起,他抱欢迎态度。他信心十足地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举一反三,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实乃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篇章。他人生的最华丽之处就是3000弟子72贤人,将礼与学由贵族阶层扩展到平民阶层,让广大平民以仁、智、勇立世,在家为孝子,在社会和国家为忠友、忠臣,危难之际做英雄;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终生做君子,在大苦、大难、大智、大勇的行世之中成为超越世俗的圣人。中华文明定型于西周,集中体现于《尚书》,《尚书》的核心是敬天保民,后来,老子着重关注天,孔子着重关注民。孔子把“道德”二字引向民间,着力塑造民间道德,《论语》中有“道”字70余处、“德”字40余处、“德目”字眼90余处、“仁”字100多处,形成了颇富特色的仁学体系。如果以“仁”字为统领、为第一层,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为第二层,将第二层再下分为第三层,如“孝”字,《论语》中便讲过10余种言行。这样一个3层结构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理论体系,国外一些哲学家并未认真读孔子,更未领悟到他那一条条语录后面的思想体系,妄言《论语》不是哲学著作,甚至谬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我们要在认真学习、继承中国古学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进而批驳他们。孔子的“仁学”内容广泛,但可以高度概括。
  孔子讲仁者爱人、讲君子学道则爱人、讲博爱、讲泛爱;我们也常常“仁、爱”并提。
  君道,即政治哲学,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中国古代不论经学还是子学,最终都归结到这一点上,孔子也不例外。君道的核心内容在于处理君、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孔子秉承西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主张优先考虑人民利益,发展为后来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传统思想。孔子主张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主张官先正、民先富;提倡以德治国、以仁行政、以信立国、以教兴国;提倡均平,反对聚敛;提倡用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主张知天命、尽人事;主张严于治吏、宽以治民;主张君臣都要以身作则,为人民作榜样。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对不教而罚、不教而诛。
  如从美学的角度观照,孔子的一生具有悲壮之美,简单概括,他是3事、9国、18难。3事,即开办私学、整理典籍、创立仁学,从而开创了儒家学派;9国,是他主要生活和访行过的地方,在今山东、河南;18难,指他3岁丧父、17岁丧母,老年丧妻、丧子、丧爱徒,在若干国被逐,在若干王室受辱,在若干地方被围、被讥、被饿,几近于丧生。老天对他不公,但他愈挫愈奋,终于造就了伟大人生,他是苦难辉煌的典型,他的理想,在300多年后的汉武帝时代才得以实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起,百家争鸣,孔子的儒家界于宽严之间,适中适用,被汉武帝独尊之后,践行了2000多年。
  老天虽然未曾偏爱孔子,但人间一直记得他、纪念他、学习他。孔子仙逝后,在他墓地旁常常有学生和其他人前往居住,很快形成一个村庄;他的3间故居被鲁国保存,作为祭拜场所;他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以万世师表和文宣王等圣号受顶礼膜拜;他的家族绵延2500多年,已到83代,他的后代中,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如繁星满天。毛泽东主席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他们的精华都要继承;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曲阜参观指导,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不断转化、创新,开创伟大新时代。
  孔子也受到世界人民的热爱,曾被评选为世界10大思想家之一,《论语》被广泛翻译出版。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正在展开。东方,仁者爱人,人民至上;西方,强者制人,资本至上。两相对决,谁胜谁负?不用我们自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50年前就有预判:21世纪的世界将由东方文明主导。东方文明中,孔子之教为重要内容。
  《论语》,真应该毕生阅读。现在,开卷从头读起。第一段是夫子自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意思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温故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读,领会深,记忆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朋友就是那众多学生,想当年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乐趣丛生,到而今,他们学以成人,千里迢迢来看自己,真有千般兴致、万般欢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本有经天纬地之才、扶危济困之策,但诸国之君不知、不用,孔子只能颠沛流离一生,但孔子并不生气、不埋怨,孔子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快乐的一生!
  这样的人生,令人敬佩。在下后生晚辈,此时心驰神往,已到尼山。青松鲜花前,欢歌笑语中,向着巍峨而神圣的孔子塑像久久仰望,虔虔鞠躬!
  敬礼!中国的尼山,世界的尼山!
  敬礼!中国的孔子,世界的孔子!

罗连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2-29期

  • 第2022-12-28期

  • 第2022-12-27期

  • 第2022-12-26期

  • 第2022-12-25期

  • 第2022-12-24期

  • 第2022-12-23期

  • 第2022-12-22期

  • 第2022-12-21期

  • 第2022-12-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