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要论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核心阅读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理解和把握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坚持制度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坚持创新文化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创新成为我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动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彰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如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也强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实现了工业智能化,而且向农业、现代服务业渗透,实现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智能化;仿生医学、再生医学、人口健康科技等生物技术革命,正在引领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人民将获得更美好的生活;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革命,不仅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而且实现了传统不可再生动力资源向可再生动力资源转型;环保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革命,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提供材料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彰显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不仅体现在实现生产工具的智能化、生产材料的高科技化、劳动者的高素质化,而且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科技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制度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释放全民创新创业巨大潜能,实现创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一方面,要求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分布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平衡问题,打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流动制度壁垒,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完善科学研发平台共享机制,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风险规避分担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求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整合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举全国之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科技攻关重点和重大项目,提高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制度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体现在我国科技制度创新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这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使自主创新能力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坚持创新文化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方法

  近年来,我国科技“硬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软环境”改善则相对不足。创新文化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滋养创新精神、强化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的根基和土壤。我国要从科技创新的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培育斗争精神、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倡导宽容失败的社会理念,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坚持问题导向,要在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基础上,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依托科技创新精准破“堵点”、化“痛点”、解“难点”,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我国创新文化培育必须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求相结合,以创新文化培育营造自主创新氛围,抓住以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解决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存在的技术瓶颈,推动我国产业体系走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引领我国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转变,依靠智能技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以扩大民众参与政治渠道,依靠新能源技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文化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依靠模仿创新逐步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和精准创新。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风貌和国际视野

  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风貌。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看,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踔厉奋发、奋起直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革命。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集聚所有最高端科技而单靠自己力量就能实现科技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围绕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就是要坚持在自立中有开放,在开放中实现自强。近代以来,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推动英国棉纺织业、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实现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电力、汽车、航空、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革命使这些国家先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我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必须以开放的视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开放中实现自立自强,将关键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作者: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报刊社研究员、博士 苏玉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02期

  • 第2023-01-01期

  • 第2022-12-31期

  • 第2022-12-30期

  • 第2022-12-29期

  • 第2022-12-28期

  • 第2022-12-27期

  • 第2022-12-26期

  • 第2022-12-25期

  • 第2022-12-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